北緯30度,中國西南角,源源不斷的雪水匯成岷江,滋潤了天府之國千年的繁華。如今,古老的成都有了自己的新名片:雪山下的公園城市。
雪山下,公園中,生態基礎的夯實如何讓成都邁向世界級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記者專訪了四川省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軍。
雪山星空,2000萬成都人的詩意棲居
在成都,有一群“追峰人”,他們是一群熱衷于拍攝雪山的攝影愛好者。近年來,“追峰人”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微信群“在成都遙望雪山”也越來越熱鬧。
在成都,還有一群“追星族”。“三岔湖、龍泉山約王頂、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川南天文臺,每次有流星雨,我都去湊湊熱鬧。”“追星族”的成員不只有天文愛好者,普通市民的觀星熱情同樣很高。
“拍雪山、追星星,這些都是成都空氣質量變好、能見度提升的直接體現。”張軍說。
2022年,成都空氣質量PM2.5濃度從2013年的97微克/立方米降至38.8微克/立方米,全面消除了重污染天氣,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成都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大氣十條”,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張軍說:“通過實施空氣質量達標規劃,迭代更新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等措施,分年度實施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持續推進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和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藍天白云常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2022年,成都將深化協同轉型和減污降碳貫穿于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提出‘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雙路徑碳普惠建設思路,上線‘碳惠天府’綠色公益平臺,打造線上線下60余個碳積分場景,用戶人數超過120萬人,審核碳減排量11萬余噸。”張軍介紹。
建圈強鏈,助力地區高質量發展
走進成都市溫江區岷江村,白墻黛瓦、鷺鳥翩飛、流水潺潺。近幾年,岷江村通過加快村莊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村莊環境大變樣,草坪音樂節、野奢酒店、露營地應有盡有,鄉村生態游持續火熱,村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在成都,像岷江村這樣的行政村有31個,涉及9個區(市)縣。“2022年,成都市持續推行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業企業治污減排、農業農村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和修復等六大行動26條措施,地表水市控及以上斷面優良水體比例100%,水質總體呈優,無Ⅳ類—Ⅴ類、劣Ⅴ類水質斷面。”張軍說。
治污攻堅戰場連連告捷,高質量發展也穩步推進。
空中客車飛機全生命周期服務項目落戶雙流區、億緯鋰能加碼經開區、蜂巢能源牽手東部新區……產業建圈強鏈正源源不斷為成都提供加速動力。
產業建圈強鏈,即聚焦重點產業鏈,暢通上下游、整合左右岸,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能級,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我們積極搶抓產業升級變革機遇,在大力推動12個產業生態圈和22條產業鏈建圈強鏈的態勢下,主動靠前,牽頭推動碳中和產業生態圈的構建和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緊緊圍繞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狠抓綠色低碳產業建圈強鏈各項工作落地落實。”張軍說。
目前,成都綠色轉型步伐加快,“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獲批啟用,光伏、氫能、鋰電等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已突破了2500億元。同時,深化環保“放管服”改革,制定實施環評審批、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報告表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7個工作日。
對照目標,全力以赴守護市民幸福感
“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依然面臨著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污染問題仍然突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還需持續鞏固提升。”張軍說。
對照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奮斗目標,成都對2023年的重點工作已有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切實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中央、省移交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敢于“翻舊賬”“清底數”,把生態環境領域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處置在源頭。
聚焦秋冬季細顆粒物污染,加大移動源、工業源和城市面源治污減排力度,注重區域協同,聯合成都平原經濟區其他城市,加強空氣質量聯合會商,及時啟動預警管控。
以陽化河、斜江河未達標斷面為重點,實施好限期達標攻堅行動,確保國控紅日大橋、省控蘭家橋、市控斜江河斷面水質達標,繼續推動完成30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
探索構建“三線一單+區域環評+建設項目環評+排污許可+監管執法+督查問責”制度體系,推進固定污染源數據平臺2.0建設,讓排污許可制在企業管理端切實落地……
從村頭到橋下,從湖畔到山間,推窗見綠景、陽臺望雪山、朋友圈曬日出是每個成都人幸福感的來源。
“成都將以青山為底、綠道為軸、江河為脈,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融入市民群眾生活,持續刷新公園城市的發展底色。”張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