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位于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食用菌產業園(西區)內的臺資企業——素時代(福建)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可見猴菇素牛排、菌菇素肉、菌菇素丸子、菌菇素醬等一道道菜肴勾人味蕾,其主要原料均來自古田菌菇。
據介紹,該企業引進全套不銹鋼裝修的10萬級GMP(國際良好生產規范)生產車間及進口全自動生產流水線,已研發20余款素食產品,目標打造形成“現代農業+加工中心+中央廚房+電子商務+消費體驗”于一體的食用菌預制菜產業發展新模式。
“聯農帶農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健康多元的飲食選擇。”素時代(福建)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德華1日說,公司常駐臺灣技術團隊,為臺胞在閩創業提供良好發展平臺,促進閩臺經貿深度融合、深化兩地社會人文交流,實現互利共贏。
當天,2023年寧德市委市政府拉練檢查工作活動走進古田縣,察看古田食用菌百億產業園(西區智慧小微園)項目、古田藥業生產線遷建項目、古田縣環翠屏湖文旅產業帶基礎設施提升一期(電動船舶運用場景示范基地)項目等。
以菌立縣的古田縣,是“中國食用菌之都”。一朵小菌菇,是如何撐起“中國食用菌之都”,并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幸福之花”?
一組數據,可窺見食用菌產業對于古田的重要性。2022年,古田縣食用菌總產量91萬噸(鮮品),全產業鏈產值達235億元;全縣農業人口中70%的家庭從事食用菌產供銷活動、70%勞動力從事與食用菌產業相關工作、農民現金收入的70%來自食用菌產業;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9年居寧德市第一。
在古田縣吉巷鄉前垅村,高大的標準化菇棚鱗次櫛比,棚頂一塊塊光伏板映射著明亮的陽光,將光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棚中高大的木架上,一排排菌包儼然排列。
“新菇棚不僅可以放下更多菌包,人在棚里操作也更方便。”前垅村菇農蘭先生說,自己管理的30多個菇棚完成一茬采摘,可以獲得20000多斤干品猴頭菇,畝產量超6000斤,受益于菇棚改造項目,村里菇農干品猴頭菇畝產量普遍提高了25%左右。
根據古田縣志記載,早在隋大業年間(公元609年)古田縣境內就有人開始種植香菇。自20世紀60年代初,古田人以椴木栽培銀耳開始,該縣在全國率先掀起銀耳、香菇、竹蓀、黑木耳、茶樹菇生產的“五次浪潮”。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古田縣不斷完善提升從原輔材料供應到科研、制種、栽培、加工、銷售、機械設備、技術推廣等全產業鏈條,形成了“縣域工廠化”的古田模式。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得到消費者認可,食用菌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開發應用前景。
“深化二產”是延長食用菌產業鏈的必由之舉。為進一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提升食用菌精深加工水平,古田縣著力建設食用菌百億產業園,以“3+N”園區發展模式運行,即打造以東區、西區、北區3個食用菌加工集中區和“N”個食用菌加工集聚點為主導的三鏈融合發展創新創業平臺。
其中,西區智慧小微園緊鄰城區,規劃面積1702畝,主要囊括政府投資建設的食用菌標準化廠房及企業自建廠房兩大塊,整個園區預計可容納50家企業,帶動就業3000人,入園企業全部達產后可形成產值40億元以上。
記者了解到,該園區不僅配套建設生產服務用房,還推行“管家式”貼身服務,打造家園式規范化園區;引進9家食用菌精深加工龍頭企業,集聚上下游配套企業,通過強鏈補鏈,實現集聚發展和合作共贏;鼓勵驅動性強、發展潛力好的企業入駐園區,協同發展。
“我們有信心通過不久的時間,一定會實現食用菌產業園百億產值目標。”古田縣政府副縣長王留一表示,以產業園為依托,支撐古田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上一篇:廣東已建成古樹公園17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