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大興安嶺新林林業局從年初起,全面啟動“西伯利亞紅松堅果林營建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致力于優化林區樹種結構,增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推動高寒地區特色經濟林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臺階。
科學規劃,繪制項目發展“路線圖”。項目啟動初期,新林林業局迅速組織專家團隊,精心編制《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科研項目任務書》,系統闡明了項目研究目標、技術路線、關鍵科技問題及年度計劃等內容,為項目實施提供了精準的“施工藍圖”。
多方聯動,打出技術攻堅“組合拳”。在東北林業大學劉桂豐教授和黑龍江省林科所王福德研究員的指導下,新林林業局與大興安嶺地區農林科學院項目相關技術人員密切合作,全方位細化責任分工,制定科學的種植管理模式,著力形成可推廣的標準化技術體系,為項目高質量推進注入強勁活力。
現地調查,解鎖紅松生長“密碼”。項目組深入示范林基地開展現地調查,對西伯利亞紅松種苗的株高、地徑、冠幅等生長參數,以及土壤理化性質、種苗生長狀況和氣候適應性進行系統監測。這些基礎數據的采集與分析,為后續立地選擇、種苗調配及嫁接技術優化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有力推動高效益經濟林建設進程。
深耕試驗,激活創新發展“動力源”。為攻克西伯利亞紅松堅果林營建技術難題,項目組從240株優質母樹上采集5651個穗條,在新林林業局大烏蘇林場、新林林場營建60畝示范基地,并完成5200余株嫁接,其中異砧嫁接1700余株。該項目的推進,將為寒溫帶地區紅松堅果林的良種選育和高效培育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助力產業創新發展。
新林林業局將堅定“科技興林、產業富民”之路,以科技創新深挖西伯利亞紅松的多元價值,打造種質資源保護、良種繁育、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讓西伯利亞紅松成為筑牢北疆生態屏障的“先鋒樹種”和帶動林區轉型發展的“綠色銀行”。
上一篇:安徽安慶:云霧繚繞處產業促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