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父親在大陸走訪多地后,最終被這里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招商引資政策所吸引。”追隨父輩的足跡,“90后”臺灣青年彭安源也來到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種茶600多畝。
大田有著上千年的種茶歷史。彭安源的父親1999年來到這里,帶來軟枝烏龍、金萱等臺茶優良品種和臺灣東方美人茶制茶工藝,并創辦起大田第一家臺資茶企。
在臺商帶動下,當地茶業快速發展。目前,大田縣茶葉種植面積10萬畝,有涉茶人員10萬人、茶企1300多家,年加工毛茶1.49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39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大田美人茶面積7萬畝,年產美人茶4200噸,占全國美人茶產量70%以上,成為中國美人茶之鄉、全國十大魅力茶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
2022年11月,三明市獲批設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源自臺灣、一脈相承,大田美人茶續寫兩岸茶緣,為三明探索兩岸鄉村融合發展作了生動的注腳。
三明學院副教授安顯樓認為,三明與臺灣兩地鄉村在文化傳承、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等方面極為相似,融合互通性好、產業互補性強。
自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2005年創辦以來,三明搭建起兩岸林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吸引臺胞超100萬人次前來交流,引進160多家臺企落戶,開創了23個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
據三明市臺港澳辦介紹,近年來,三明引進臺灣優良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培育30個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推廣示范基地,示范推廣面積6萬畝;與臺灣有58對鄉鎮建立常態化友好交流機制,簽訂兩岸鄉鎮交流合作協議100多份。
在三明市清流縣賴坊鎮姚家村,臺商簡文通打造的千畝櫻花園已成為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的見證和當地的一張燙金名片。今年2月,他種植的30萬株櫻花樹競相綻放,吸引游人約20萬人次于深山之中邂逅粉色花海。
簡文通在清流種櫻花已逾10年,對于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他表示,意見中提出的“便利臺胞在閩生活”字字情真意切,讓他對今后在清流的發展更有信心。
臺灣民宿客棧協會副會長蔡幸爵團隊來到三明駐村已3年有余。2019年,他帶領團隊進駐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這是一個陶瓷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村落,村落周邊分布著宋、元、明、清古窯址。
在小蕉村,蔡幸爵團隊從設計、監工到產業發展,展開陪護式服務。如今,小蕉村已是當地著名的網紅打卡點,成為“國家森林鄉村”“福建省森林村莊”“福建省鄉村振興試點村”“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示范村”。
近年來,三明引進多個臺灣團隊參與閩臺鄉建鄉創合作,將臺灣鄉村建設理念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培育泰寧際溪村、三元巖前村和小蕉村、沙縣俞邦村等一批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示范村。
三明也設立閩臺鄉建鄉創合作交流中心,創辦兩岸大學生鄉村建設實習營,促進兩岸青年融合發展。實習營活動期間,來自臺灣6所高校的41名臺灣大學生與大陸4所高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實習,共同參與三明鄉村建設。
三明市臺港澳辦主任魏亞鵬表示,將以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抓手,深化對臺鄉鎮對口交流合作,全方位吸引臺灣鄉鎮村里、農林水利、青年鄉建鄉創團隊等廣泛參與鄉村振興全過程,努力建設臺胞臺企參與鄉村融合發展的第一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