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十六團十二連的稻田正處于抽穗中,微風習習中,稻浪波波。在這片500余畝的“稻蟹共生”的農田里,一個個活潑有力的螃蟹正“橫行霸道”在稻田中。
在10月中下旬水稻收割前,這批在稻田里生長了4個多月的2400萬只中華蟹苗將“喬遷”至上游水庫養殖區繼續養殖。而去年投放的3600萬只中華蟹苗已在當年國慶期間上市,被市民譽為“新開嶺大閘蟹”,供不應求。通過“稻蟹共生”種養技術,十六團新開嶺鎮正走上生態農業發展道路。
“稻蟹共生”是一種“以稻養蟹、以蟹養稻”的生態種養新模式。河蟹可以具有除草、除蟲,實現生物防治,預防水稻蟲害,減少農藥使用,河蟹的排泄物可作為肥料,促進水稻生長。稻田養蟹不僅可以提升水稻的品質,同時也能為河蟹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
“現在很多稻田中不能養蟹,主要因為這些稻田中施用了化肥和農藥。”阿拉爾市長鑫漁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黃兆華告訴中新網記者,稻田為蟹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餌料和良好的棲息環境,稻田水淺、遮光,有利于河蟹隱蔽生長。蟹可以捕食稻田內的害蟲,還可以起到松土、增加水中有機質的作用,同時蟹的排泄物可作為肥料,增加土壤有機肥力,保證水稻的優質生長環境。
記者注意到,5月底投入的只有米粒大小的蟹苗,不到四個月已有成人的拳頭一般大。“今年是我們公司稻蟹養殖的第三年,5月從遼寧盤錦購進3600萬只蟹苗。今年爭取將每畝的螃蟹產量提高30公斤、水稻產量提高100公斤。”黃兆華說,用這種模式種出的生態稻,每畝可產600公斤左右。
黃兆華為十六團十二連連職工。因長年在該團上游水庫養殖水產,常去遼寧采購蟹苗。發現那里的螃蟹能在稻田里養殖。經了解得知,長成扣蟹后再放入水庫或池塘養殖,不僅成本低、蟹苗肥,對水稻也有益。
黃兆華2021年開始在該團自己的水稻里開始試驗并取得成功。在團里的支持和幫助下,2022年養殖300多畝稻田蟹,產蟹苗20多噸,按每公斤30元出售,產值約60萬元,放入水庫育肥的成年蟹產50多噸,每公斤80元至100元出售(其中公蟹80元每公斤,母蟹100元每公斤),產值約400萬元。
“今年的蟹苗預計能產30噸,產值大約在80至90萬元。”黃兆華在當地探索出一條節水高效的種養模式。
“‘稻蟹共生’種養模式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我們選擇在十六團這邊的塔里木河流域,水域面積廣,水質也好。”黃兆華說,十六團擁有6000畝的水域面積,可利用水域面積3600畝。
“‘稻蟹共生’模式目前在南疆僅我們這有,黃兆華具有多年水產養殖經驗,稻蟹共作項目試驗成功后,我們將這種模式在全團推廣,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職工’的形式推進規模化生態種養,運用特色種養模式來做活現代化農業大文章,帶動全團職工群眾多元增收。”十六團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