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的高毛虎迄今仍難忘卻的一件事是:35年前,他和眾鄉親在風沙肆虐的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上用酒瓶種樹的獨特經歷。
8月27日,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閉幕后,高毛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酒瓶種樹的這段經歷,后來也被專家雅稱為容器種樹。”
“具體做法是:在酒瓶中裝上水,插入小樹苗,然后用紅泥將口封住,放在沙漠中,等待‘奇跡’發生。”高毛虎坦言,這是治沙早期農牧民想到的土辦法,沒想到還很奏效。
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的高毛虎回憶說:“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屋子被沙漠完全包圍。盡快離開沙漠,是我最大的盼頭。”
然而,等真正長大后,他卻選擇了與沙漠“抗爭”,并在此后的35年,和伙伴們一道讓這片沙漠“披”上了綠裝。
1997年,在杭錦旗政府以及治沙企業億利資源集團的帶領下,高毛虎等農牧民參與開建庫布其沙漠南緣到黃河南岸的穿沙公路。“那時,我們為了給沙漠增綠,酒瓶種樹是最主要的方式。”
“第一次看到自己在酒瓶里種樹成活,就像一個饑餓的人忽然吃到面包一樣興奮。”高毛虎稱,當穿沙公路修通后,他和農牧民此后逐漸掌握了網格種樹法、螺旋鉆種樹法,甚至還等來了機器人的加盟。
“當時在沙漠里種活一棵樹的艱難程度不亞于養活一個孩子。”高毛虎感慨地說,如今采用微創氣流植樹技術,栽一棵苗木僅需10秒,成活率能達90%以上。
億利資源集團相關負責人賀鵬飛介紹,為破解沙漠人難進、樹難種、種樹貴等難題,企業成功研發了智能治沙機器人。“這也意味著機器人在沙漠上種樹最終成為現實。”
賀鵬飛表示,治沙機器人能夠根據造林設計方案,自動設計最優種植路線、自動識別和避開障礙物、實現機器人集群造林作業,造林效率是人工的5倍以上。今年年底,智能植樹機器人將實現全面量產。
從容器種樹到機器人加盟,中國第七大沙漠正在發生更大的變化。
在北京讀書的石佳澤、石佳昊表示:“作為第一代治沙人的后代,我們想要了解更多庫布其的治沙模式和更多的當地情況,思考如何更科學地治沙。我們想通過科技手段讓沙漠更好造福人類。”
“在北京,提起庫布其沙漠,我們滿臉都是自豪。”石佳澤、石佳昊認為,過去35年,這片曾經寸草不生的沙漠,正在建設著亞洲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發展模式,也讓這片沙漠正在變得越來越有“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