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之間,綠色連綿,藍綠交匯,分外醒目。這便是海岸紅樹林。
夕陽西下,成群鷺鳥掠過蔥蘢的紅樹林,在澄澈的水面上投下靈動的倩影。游客們沿著棧道漫步,不禁感嘆:“這里風景真美,茂盛的紅樹林扎根在濱海濕地,太壯觀了。”不遠處,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與鷺鳥的鳴叫交織成紅樹林岸邊最動人的旋律。
陵水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
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面令人神往。
陵水擁有118.57公里海岸線與1900平方公里管轄海域,其核心區域為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總面積約32平方公里,被譽為陵水的“雙眸”,也是全國最大的疍家漁村所在地。
10多年前,這里曾是另一番模樣。受自然和人類活動影響,潟湖一度面臨水體富營養化、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嚴重生態問題。
轉機始于一場退塘還林還濕攻堅戰。
在海南省林業局的指導下,2012年開始,陵水在新村潟湖、黎安潟湖及周邊海域開展了一系列整治修復工作,通過建立“灣長+河長+林長”機制,由多部門牽頭,統籌各方力量,扎實推進潟湖環境治理。
截至2024年,潟湖區域退塘近萬畝,拆除漁排和海上餐廳715戶、籠口3.2萬個,有效降低了養殖密度和污染負荷,騰出近萬畝水域用于濕地恢復。
為重現具有陵水特色的紅樹林自然美景,陵水在騰出的灘涂上,按照“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原則,因地制宜地開展紅樹林濕地修復及海草保護工作。
目前,已回歸引種本土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紅欖李2000余株,增殖放流面積3000多畝。此外,還種植了白骨壤、紅海欖、欖李、桐花樹、角果木等本島原生紅樹植物,并混搭種植木槿、秋茄、海漆、海蓮、桐棉等樹種,以增加紅樹林的層次感和自然美感。
按照海南省林科院濕地研究所(紅樹林研究中心)所長鐘才榮團隊計劃,在陵水新村港開辟新的種植區域,探索無人工干預的自然更新生長模式,促進紅欖李種群自然更新。同時,在已有50%萌發率的基礎上,優選種子,爭取達到更高的萌發率,進一步擴大野外種植規模。
在保護修復過程中,陵水注重平衡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采取經濟補償方法,對退出養殖經營的村民進行評估補償。統一規劃1.2萬畝深海網箱養殖海域、700余畝水產南繁種苗繁育基地,鼓勵漁民和合作社轉型發展。
顯著的修復成效也為陵水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奠定了基礎。為持續推動潟湖生態修復,充分發揮紅樹林濕地資源效益,陵水以新村潟湖紅樹林和退塘還濕(林)成果為基礎,申報建設陵水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2017年獲國家林業局批復建設,2023年通過國家林草局評估驗收。
濕地公園總規劃面積14373.3畝,以保護和恢復潟湖生態系統及生物棲息地為核心,集濕地保護、科普宣教和濕地生態文化體驗功能于一體。
自濕地公園建設以來,潟湖生態系統持續向好,潟湖海岸變身“海上森林”,集珊瑚礁、海草床和紅樹林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于一體。濕地公園水質趨向良好,總體達到《海水水質標準》二類水質標準,甚至吸引了對環境要求極高的沙蟲在此棲息。
全縣紅樹林面積達6800余畝,紅樹品種從實施生態修復前8種增至27種。
前來棲息的鳥類越來越多。“過去白鷺非常稀少、現在成群結隊,濕地內底棲生物也逐漸豐富,這些都是濕地生態持續向好的體現。”陵水濕地管理中心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人員說。2023年,他們在濕地公園觀測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琵鷺,這是陵水首次發現該物種。
如今,當地百姓借助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光,成功實現轉產轉型,迎來了增收致富的新契機。
為進一步解決當地漁民就近就業問題,陵水與村民簽訂共建共管協議,聘請村民擔任濕地公園保潔員、巡護員,雇傭周邊村民參與濕地修復。鼓勵疍家漁民組建潟湖巡護隊、成立漁民合作社、開發疍家風情非遺特色之旅,以多種形式參與生態治理、開發旅游服務,并從經營收入中獲得分紅,形成全民參與保護、共享生態紅利的良好氛圍。
2024年,新村、黎安潟湖接待游客165.57萬人次,全年旅游收入9.56億元。
游客來到全國首家疍家歷史文化專題博物館,通過文物展品、新媒體圖文展示等形式,了解疍家人的歷史脈絡、生活習俗,以及從古代疍民“入水”到現代疍民“上岸”的變遷故事。
海南疍家博物館館長林桐哲介紹,自2023年開放以來,已經接待了20萬人次左右的游客,研學團隊2萬人次。暑期,博物館開展疍家文化講解、疍家傳統非遺結網、疍家帽編織等研學課程,頗受游客喜愛。
今年6月,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發布2025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陵水黎族自治縣潟湖區域的生態修復實踐案例成功入選,為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板。
從濕地生態退化到成為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陵水的嬗變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這片重生的紅樹林,不僅筑起了堅實的生態屏障,更讓“海岸衛士”成為惠澤百姓的“金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