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聊城市立足自然資源稟賦,以林長制為引領,積極實施興林富民行動,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新模式,引導和鼓勵農民采取“上林下養”“上林下菜”“林果間套”等立體種養模式,實現節地增效,推動生態資源從“潛在價值”向“現實收益”跨越,形成可持續的生態經濟模式,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市總林長關心全市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效轉化,多次赴東阿、茌平、高唐、冠縣等縣(市、區)巡林調研。全市林長工作強調堅持效益為王,深入挖掘森林資源經濟價值。在做好林木種植、養護、修復等工作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特色林果、林下經濟、種苗花卉、森林旅游等產業,大力挖掘森林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人文價值、景觀價值,以“森林+”促進林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一條既保護生態又帶動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立足區域優勢、氣候條件以及市場需求,聊城市為林下經濟發展量身定制科學規劃。依據各縣(市、區)的資源稟賦,精準確定林下經濟的產業類別、規模以及利用強度。在莘縣精心打造林下食用菌種植區,在高唐縣、冠縣重點建設林下中藥材種植區,在陽谷縣、茌平區著力構建林下特色養殖區,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格局,為林下經濟發展勾勒出清晰的藍圖。
全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為鄉村林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茌平區菜屯鎮森林覆蓋率47%,木材加工產業發展歷史悠久。當地依托木材產業優勢,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鎮政府提供技術和政策補貼支持,采用“黨建+合作社”模式發展林下赤松茸,先后成立了七友、田果果、九聚鴻運等5家黨支部領辦的赤松茸林下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發展林下種植的同時,菜屯鎮還探索赤松茸深加工領域,打造觀光采摘路線,推動三產融合。
依托國有林場、示范基地等,聊城市建立林下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高唐縣國有舊城林場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林下艾草、菊芋、牛膝等20余種中藥材。莘縣國有馬西林場發展林菌、林蟬、林禽、林畜等產業,將林下空間租給莘林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經營主體作用,形成“沙地種樹、林木加工、木屑養菌、基料還田養樹”綠色產業循環,實現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目標,并組織周邊村民開展林下養殖,真正做到“盤活林間地、致富周邊人”。
林特模式作為高效復合經營模式,在提高林下空間利用率的同時,能大幅增加農民收入。陽谷縣杏林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總結林下中華大蟾蜍養殖技術應用,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探索“林、蛙、菜”良性生態循環養殖模式,不僅增加林間種植養殖收益和增加林木生長量,還有效減少林間雜草森林火災安全隱患和病蟲害發生。其中,蟾酥、蟾衣均為中藥材,畝均效益可達3萬余元。
此外,陽谷縣、東昌府區等地開展林下蚯蚓養殖,產出的活蚯蚓、蚯蚓干、蚯蚓糞便均可銷售,蚯蚓糞便又可作為有機肥用于農作物、花卉、林木等生產,各生產單元有機銜接,實現綠色循環,開辟增收新途徑。
聊城市結合土壤和林業資源實際,組織技術團隊因地制宜開展工作,積極推動林下種養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如仿野生中藥材種植、林下中藥材生態種植等,引導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積極創建全省中藥材生態種植園區。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推動林下經營主體與山東中醫藥大學等合作,積極推進林下單品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推動林下規?;N養。推進林下種養與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業態的深度融合,已發展中國森林體驗基地1家、中國森林養生基地2家、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基地1家等,有效推進“中醫藥+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冠縣馬頰河林場的醫養服務、康養旅居項目集觀光、休閑、養生于一體,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體驗到森林康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