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踐行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如何讓更多森林食物從林間走上餐桌?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設立油茶發展基金、讓農民共享生態紅利……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紛紛就踐行大食物觀分享思考、建言獻策。
我國森林食物年產量超過2億噸,已經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從糧油、水果到香料、蔬菜、肉類,森林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果盤,也讓中國飯碗更“豐盛”。
森林就是天然的大糧庫,挖掘森林“糧庫”潛力,提高森林食物供給能力,是“國之大者”,是行業工作著力點,是林農致富增收點,更是發揮森林“錢庫”功能的必要條件。
菌物生產拓展領域
今年全國兩會,民建中央建議,要樹立大食物觀,著力推動菌物產業升級,拓展菌物生產領域。建立國內外藥食兩用真菌商品對應的審批機制。擴大進入《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的大宗食用菌品種,大力推進優質食用菌標準化基地建設,推動加速食用菌產品“三品一標”認證。
食用菌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美食。眼下,在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的湖北森源生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廠房里,工人們正忙著裝瓶裝袋,隨后通過滅菌和培養,一個月后,食用菌種將被送到種植戶手中。
目前,遠安縣已建成300多個品種的食用菌種質資源庫,是全國重要的菌種生產基地,年生產量達2000萬袋,銷往全國110多個縣(市)。森源公司副總經理兼技術中心主任焦海濤介紹,公司種植了香菇、羊肚菌、桑黃、大球蓋菇、金耳等10多種食用菌品種。目前,桑黃價值最高,每公斤能賣到2400元。
遠安縣是“中國香菇之鄉”,2023年食用菌產值13.5億元,農民人均從食用菌產業中獲得收入超過8000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調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4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開發森林食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呈現“主食越來越不主、副食越來越不副”的趨勢,而食用菌開辟了新的食物領域、營養領域、健康領域。
近年來,憑借優越的氣候條件、豐富的生產原料和菌種資源,我國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小小食用菌撐起林下大產業。
目前,全國林下經濟利用林地6億畝,年產值超過1萬億元,林下經濟從業人口達3400萬人。
專家建議,重點發展林下中藥材、林下食用菌、林下養殖及林下采集加工等,引導加工企業向林下種植養殖集中區延伸,不斷提升森林食物供給能力。
此次全國兩會,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黨委副書記、區長劉啟俊代表建議,國家層面增加林下產業專項發展資金,進一步促進林特產品品牌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油茶產業加速發展
2023年,福建省永泰縣西安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西安村油茶籽產量100多噸,僅油茶種植這一項,全村就收入200多萬元。
“通過發展油茶產業,鄉親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收入不比在城里打工低。”今年全國兩會,全國勞動模范、福建省永泰縣希安油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玉勝代表建議,設立國家油茶發展投資基金,對產業技術創新和市場開發等方面給予支持。
油茶等木本油料是經濟林的重點領域。2022年,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確?!笆奈濉逼陂g,全國完成油茶新增種植2325萬畝、改造低產林2000萬畝,到2025年,全國油茶種植面積達到9000萬畝以上、茶油產能達到200萬噸。
2023年,全國完成油茶新增種植和低產林改造1018萬畝,完成2022年因災受損油茶林補植補造72.1萬畝,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實現良好開局。2024年,全國計劃安排油茶生產任務1000萬畝左右,略高于2023年。
目前,全國有800多個油茶種植縣,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有200個。茶油產量占國內食用植物油產量的8%,成為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前十位的油種。
下一步,我國將從優化發展布局、保障發展用地、加大資金支持、拓展支持方式等方面,進一步推進經濟林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中央預算內投資積極支持新造木本糧油經濟林等工程建設,“雙重”工程對符合條件的油茶等木本油料新增種植和低產林改造任務予以優先支持。財政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林業草原改革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和中央財政油茶產業發展獎補政策的通知,支持油茶、核桃、油橄欖、仁用杏等木本油料營造,從加大營造力度和打造示范高地兩方面發力,支持油茶擴面、提產。
國家林草局和國開行、農發行通過儲備林貸款政策支持油茶產業發展,國家林草局已將油茶納入《國家儲備林樹種目錄》,湖南、江西、重慶等地啟動了一批國家儲備林油茶項目。
2024年江西省委1號文件提出,推動油茶增產提質,新造油茶林100萬畝以上,改造油茶林70萬畝以上。分區域培育壯大10家油茶產業鏈“鏈主”企業,支持開發茶油、茶皂素、油茶花精深加工產品,力爭油茶總產值突破600億元。
全國兩會期間,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蔡中平委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全區將進一步依托廣西林業實驗室平臺,匯集國內外林業相關研究領域戰略性人才和科技資源,實施國家、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在優勢用材林資源高效培育與利用、油茶產業延鏈增效、特色香料香精和林業機械作業設備等領域開展協同攻關。
林農共享生態紅利
山東的蘋果色澤好、云南的蘋果香味濃、新疆的蘋果甜度高……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孫建設履職一年間,調研足跡涉及全國多個蘋果產區。作為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首席專家,孫建設創造了被稱為蘋果種植“4.0版本”的驛站模式,成為聲名遠揚的“蘋果教授”。
今年,孫建設代表建議,以當地特色農業為基礎,開展規?;N植,延伸產業鏈條,為百姓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打造主導產業,構建產業集群,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他希望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與孫建設有著共同心愿的還有“冬棗媽媽”周愛英。
連日來,陜西省大荔縣林業局紅棗專家周愛英忙碌在冬棗溫室大棚間,對棗農進行管理培訓和指導。她告訴記者:“當前是冬棗管理的關鍵時期。溫室大棚主要指導花期管理,春暖棚是萌芽期管理,還要根據大棚性質、天氣變化、棗樹長勢等提供不同的管理方式。”
像這樣的田間技術培訓和指導,最忙的時候,周愛英20多天舉辦了30多場次。目前,她正在參與鮮食棗延遲栽培實驗,推廣“冬棗820”新品種。近年來,大荔縣鮮食棗品種不斷豐富,同時簡化管理步驟,棗農收益穩步增加。周愛英說:“我眼看著培訓的一些棗農從經營冬棗初級棚升級到現在可以安裝智能設備的鋼架棉被棚,年收入從幾萬元增加到幾十萬元。”
大荔縣有冬棗面積42萬畝,其中設施面積40萬畝,主要分布在黃河灘區、中部灌區和北部塬區。2023年,全縣冬棗產量50萬噸,產值71.05億元,“億元村”達到9個,發展冬棗人均收入3.8萬余元。
數據顯示,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726個有經濟林種植,占總數的88%,種植面積3億多畝、產量6000多萬噸、產值5000多億元,分別占全國的48%、29%、33%。
經濟林是森林食物生產的主力軍。目前,全國經濟林面積約為7億畝,經濟林年產量2億噸左右、年產值約為2.2萬億元,種植規模居世界首位。全國經濟林種植從業人口超過9000萬人。
專家認為,經濟林生態、生產、生活屬性結合緊密,是典型的鄉村特色產業、林草支柱產業。科學利用森林和林地資源,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有利于增加我國食物供給能力、豐富食物來源、提升生活品質,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