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省耕國學文化公園里,夏天的綠樹成蔭變成了片片金黃,落日余暉映襯出一片絢麗的彩霞,倒映在水面上,別有一番“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意境。漫步在如此景色的城市公園,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昭通市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助力城市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推進林業和草原高質量發展,千方百計守住綠水青山,贏得金山銀山,向著“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目標努力奮斗!
生態屏障愈牢愈美
擦亮綠色底色,筑牢生態屏障,是黨和國家交給林業和草原部門的首要任務。昭通地處長江上游、金沙江下游、赤水河源頭是保護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的源頭防線和建設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主戰場。近年來,昭通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修復與治理的關系,切實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爭當生態保護修復排頭兵,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
昭通市聚焦“擴綠、興綠、護綠”,制定出臺全面推行林長制系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做好林與山、林與水、林與草的統籌文章。建立完善了四級林長體系,全市共設立林長2881人,劃定管護網格34408個,貫通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責任到人”的林長制責任體系。建立林長巡林等6項制度,建立健全“林長+森林警長”等機制,創新建立“民間林長”管理制度,形成以1個文件為主題,N項制度為支撐的制度體系。
昭通市自然保護地總面積16.59萬公頃,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22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實現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達90%以上的目標,赤水河珍稀特有魚類種群得到有效保護恢復,監測發現魚的種類從2020年36種增加到43種。征占用林草地審批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以來審核審批報件618件、林草地5106公頃,切實保障了全市重點建設項目林草用地供給。2023年爭取林區管護道路項目資金3050萬元,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1.15億元,建設林區管護路1385公里。投資3600萬元開展森林火災高風險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爭取國家增發國債防火應急道路項目資金9.27億元,建設森林防火應急道路1908公里。加強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防火滅火和資源管護工作,涉林違法案件持續下降。
保護修復生態,守住綠水青山。昭通市完成赤水河流域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和第一批金沙江干熱河谷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流域內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因地制宜推進規劃建綠、拆違補綠、留白添綠,加大森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力度,不斷拓展綠色空間。“十大專項行動”2023年建設點位706個,完成綠化面積840.5萬平方米、植樹107萬株,2024年建設點位455個,目前已完成綠化面積618萬平方米、植樹70萬株,打造綠美街區、綠美鄉鎮、綠美景區等綠美點位450個以上。10大示范項目有序推進,特別是威信縣水美鄉村建設,以家庭“小美”匯聚鄉村“大美”,推動村莊面貌大幅提升。
綠水青山風景這邊獨好,紅裝素裹江山如此多嬌。從烏蒙高原到赤水河源頭,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縣城,昭通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生態環境實現從脆弱到宜人的歷史性逆轉,一幅秀美的生態文明長卷正徐徐展開。
如今的昭通中心城市就像一個大花園,烏蒙水鄉公園湖水蕩漾,望海樓公園天藍草青,省耕國學文化公園魚翔淺底……越來越多的好環境、好風景、好天氣讓人心生向往。許多來到昭通的人,對昭通干凈整潔的城市環境、流水潺潺的城市河道、碧空如洗的藍天白云贊不絕口。
林業產業方興未艾
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經濟社會價值。為全面貫徹落實《云南省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昭通市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總體部署,重點打造竹子、花椒特色產業,穩步推進核桃產業,積極發展林下產業,全力推動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產業增效。
每年春天,大地蒼翠欲滴、生機勃勃,春筍迎著春風,在陽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長。今年4月下旬,記者來到大關縣木桿鎮10萬畝筇竹核心區觀景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蔥蔥的筇竹林,似一片綠色的海洋。細沙村的路旁、溝邊、地角、山上,可見竹苗、竹筍、竹林、竹海;林區公路上,停著三輪車、摩托車、小轎車、貨車,竹農和客商忙著進山采筍、購筍、運筍……采筍季,是竹農最忙碌的季節,也是最辛苦、最幸福的時刻!
筇竹林、筇竹長廊、筇竹廣場、筇竹大道、筇竹工廠、筇竹產業園……近年來,大關縣立足筇竹資源優勢,堅持錯位發展、以特制勝發展思路,堅定信心、力排眾議,錨定100萬畝目標,全力發展“一縣一業”筇竹產業,全鏈條打造以筇竹為主、方竹為輔、其他竹種為補充的百億元級竹產業,打響“中國筇竹之鄉”品牌。全縣筇竹基地從5年前的20.83萬畝發展到目前的102萬畝,占世界筇竹資源的70%以上,全縣竹林面積達116.53萬畝。2023年,實現竹產業綜合產值20.8億元,竹產業發展受益17.3萬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72.5%,鞏固脫貧人口3.66萬人,竹農年人均增收4900元以上。2024年,全縣竹產業綜合產值有望超過30億元。
昭通有豐富的資源基礎,有高等植物近3000種,經濟物種6大類1000余種,林地資源1921萬畝,草場植被資源174科1604種。其中竹子680萬畝,特別是竹資源總量位列全國地級市前列,方竹和筇竹分別占國內64.4%、86.8%,資源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發展空間廣闊,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只有產業興,群眾才能富。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產業發展工作,出臺了《昭通市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昭通市加快竹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保障文件,促進昭通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竹子和花椒重點產業實現了一個產業一個工作專班和一個專家組。積極爭取財稅金融支持,通過積極主動調研、匯報,為2023年竹產業爭取資金8.55億元。籌建昭通市竹產業發展研究院,進一步科技賦能昭通竹產業,與西南林業大學初步達成竹產業昭通市“產學研用”科研合作平臺,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對接擬開展竹資源利用研究,與國內業內有關專家學者對接,探索昭通林產業全產業鏈發展路徑、資源培育與利用、技術創新等,為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因地制宜發展林果產業,壯大昭通蘋果、永善枇杷、綏江“半邊紅”李子等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優勢增收產業,帶動了“生態顏值”“幸福指數”雙提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昭通綠色富民產業實現了全面提質增效,2022年、2023年全市林草產業總產值分別達174.39億元和230.39億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覆蓋區戶均收入竹子1.2萬元、花椒1萬元、核桃0.27萬元。目前,竹產業基地達629萬畝,投產315萬畝,今年預計鮮筍產量突破50萬噸,竹材30萬噸,總產值力爭190億元;花椒面積穩定在165萬畝,投產面積137萬畝,今年預計產量8.2萬噸,總產值力爭150億元。積極發展以天麻、林藥、林菌、森林蔬菜種植及林下養殖、林下采摘為主的林下經濟30余萬畝,今年預計收入可達130億元。
群眾日子越來越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生態理念在昭通化成了實實在在的行動,林業產業綠色經濟成為昭通鄉村百姓致富的新經濟增長點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春天不僅是鮮花盛放的季節,也是羊肚菌“豐收季”,一朵朵羊肚菌帶著群眾致富的希望破土而出。近年來,威信縣結合當地空氣濕潤、水源充足無污染等適宜食用菌種植的生態優勢,引進威信縣名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名都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利用其在資金、市場營銷、物流等方面的優勢,為合作社提供了有力支持。麟鳳鎮金鳳村威信縣邦輝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潘為輝承包了30畝土地,全部用于種植食用菌,今年一季度有6畝土地的羊肚菌已基本采收完成,總產量達2250千克,收入近18萬元。
每年夏天,彝良縣洛旺苗族鄉云豐村的黃桃搶“鮮”上市,飽滿的黃桃掛滿枝頭,微風拂過,桃香四溢。走進黃桃林里,樹上碩果累累,農戶正忙著采摘、選果、裝箱,到處都是繁忙的豐收景象。據了解,云豐村共種植黃桃80余畝,全部采用有機肥料進行澆灌。其中50畝今年進入掛果期,產黃桃30余噸,產值20余萬元,鮮甜可口的桃子鼓起了果農的“錢袋子”。
秋天,更是收獲的季節,巧家縣老店鎮1萬余畝核桃迎來成熟采摘期,果農搶抓農時忙采收,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忙碌的豐收景象。“快來,這里的核桃很多!”循聲而去,巧家縣老店鎮坪地營村中村村民小組村民饒啟斌揮舞著一根長竹竿敲打著核桃樹,他的家人則蹲在樹下撿拾核桃,一家人分工協作,不一會兒便裝滿了幾口袋核桃。饒啟斌氣喘吁吁地說:“一畝地的核桃能賣3000余元。我家的10畝核桃可以賣3萬元多元。”目前,老店鎮核桃種植面積達2萬余畝,其中1.5萬畝核桃樹已進入盛果期,基本實現了山區宜栽核桃地全覆蓋。
秋冬季節,走進魯甸高原特色綠色食品產業園內的魯甸蘭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蘭躍公司”),一陣濃郁的花椒清香味迎面撲來,使人神清氣爽。10多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從事火鍋底料的包裝工作;抖音直播間里,主播正在推銷著公司生產的火鍋底料、鮮味料、醬料和小榨油等類別產品。最近幾年來,蘭躍公司通過聯農帶農機制,采用“農戶+基地+合作社+企業”的合作模式,在魯甸縣龍頭山鎮、樂紅鎮建立了花椒基地,并與兩鎮簽訂了每斤高于市場價 2元收購花椒(干花椒)的協議;在梭山鎮帶動500戶脫貧戶發展花椒產業致富,對207名“三類對象”實行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的利益分紅機制。
林產業遍布千山萬水,帶動千家萬戶奔富路。昭通市正立足全市林草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圍繞到2025年,全市林草產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的目標任務,推進全產業鏈聚合、多元化發展,構建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努力把昭通的綠水青山,變成百姓發家致富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