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一座“因車而建、因車而興”的城市,被稱為“東風汽車的搖籃”,汽車工業是毫無疑問的支柱產業。
這里又是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丹江口一庫清水北上,潤澤京津冀豫,生態優先是十堰的政治任務和首要擔當。
如何處理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工業城市如何實現綠色發展?“車城”十堰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以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以生態修復與保護為核心,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依法治林為支撐,交出了一張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握緊綠色發展的“方向盤”
在自然地理上,湖北十堰的主要自然地貌可以用“三山一水”來概括:北部的秦嶺余脈、南部的大巴山東段和自有的武當山構成了十堰的山城地形;東部的丹江、漢江交匯之丹江口,提供了豐沛的水源。
在生態地位上,十堰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秦巴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區,也是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漢江生態經濟帶的核心板塊。
“寶貴的山水資源是十堰的潛力所在、優勢所在,也是發展之本、民生之福。保生態、護水源、強民生、促發展是我們的政治任務,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擔當。”十堰市林業局總工程師夏建福說。
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
進入新世紀,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動工興建,“生態立市”成為十堰永恒不變的發展戰略,全市上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始終把生態作為十堰最大的功能、最大的價值、最大的責任。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堰市各級黨委、政府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動搖,以生態修復與保護為核心,按照“全域生態區、全域風景區”的要求,先后提出“外修生態,內修人文”“現代新車城,綠色生態市”“生態文明建設和轉型發展走在湖北前列”等戰略目標,出臺了《關于大力推動十堰市質量發展的決定》,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
駛出全域造林“加速度”
以“一山五區”為重點,十堰堅持全域造林不松勁。
“一山”即宜林荒山,“五區”包括市域門戶、通道沿線、河庫沿岸、城鎮周圍和社區村莊。以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石漠化治理、公益林建設等重點工程為載體,以社會投資為突破口,十堰市政府、社會、企業全員參與,市、縣、鄉、村全域推進,持續開展高質量造林綠化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堰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64.83萬畝,封山育林133.96萬畝。
2016年9月,十堰獲評國家森林城市,但綠色發展從未止步,森林城市建設并未停歇。
十堰持續以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為抓手,推進城鄉綠色創建活動。目前,丹江口、竹溪、竹山、房縣4個縣市已成功創建湖北省森林城市,丹江口和竹溪還啟動了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11個鄉鎮、292個村被命名為湖北省森林城鎮、湖北省綠色示范鄉村,60個村進入國家森林鄉村行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鄖陽區楊溪鋪鎮大尖山,一片片側柏郁郁蔥蔥,木瓜樹上已結出拳頭大小的果實,近幾年栽種的油橄欖樹苗已接近一人高。如果不是零星裸露在地面的大石頭,很難讓人相信這里曾是石漠化重災區之一。日本林業專家曾在十堰考察后預言,“這里不可能通過造林恢復植被”。然而,十堰林業人十幾年如一日地推進石漠化治理,背客土造林,終于在荒山上創造了“不可能的奇跡”,讓石碴山披上了綠裝。 “十堰市大尖山石漠化治理項目,不僅是湖北省的樣板,在全國石漠化治理區中也居于前列。” 正在山上開展石漠化監測取樣的湖北省林科院專家告訴筆者,“此次取樣結果將為制訂湖北省石漠化造林標準提供參照。”
十堰市2019年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結果表明,全市森林覆蓋率66.66%,森林活立木蓄積量9698萬立方米,森林面積、蓄積量和覆蓋率位居湖北省前列。全市建有各類自然保護地66個;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恢復,分布范圍不斷擴展,現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3種、野生脊椎動物389種,大天鵝、海南虎斑鳽、中華秋沙鴨、羚牛、中華斑羚、小勾兒茶、陜西羽葉報春等珍稀瀕危動植物也在市域內多地發現。
守住生態紅線“踩剎車”
十堰92%的地域是山地,被描述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城市與鄉村就分散在重重疊疊的山谷之間。
山城有著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天然稟賦,卻也有更為突出的發展瓶頸制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市擴容、交通建設等都需要向山要地,不可避免地造成植被破壞和山體裸露。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發生沖突時,最能考驗執政者的戰略定力。
當外界認為十堰將繼續向大山索取發展空間時,十堰卻一腳踩下了“剎車”。2016年,剛剛擁有地方立法權的十堰,把首部地方法規鎖定在城區山體保護上,出臺了《十堰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條例》,涉及308座山體的分級保護、受損山體修復、責任追究和處罰規范等事項。
這一步,十堰停得義無反顧。因為沒有綠色就沒有發展,綠色決定生死;沒有一方山水承載,不可能有后來的汽車城;破壞了好的生態,就是對子孫后代的不負責。
近年來,十堰更是嚴格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嚴守主體功能區定位,完善法律體系,嚴格依法治林,切實保護森林資源安全,不斷提高森林質量。
實行生態紅線管控,將自然保護地、生態公益林等國土空間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全市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面積達35%。
對在生態紅線以外的林地、濕地、林木等資源利用,實行最嚴格的用途管制和限額管理,年資源消耗量遠低于省控指標。
依托森林、河流、濕地等國土空間,十堰市共設立7類66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806萬畝,占市域國土面積的22.72%。
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十堰市林地管理辦法》《十堰市城區山地保護和利用管理辦法》《十堰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條例》《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等法規和文件,全面推行縣級人民政府森林資源目標管理責任制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并在全省率先出臺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環保目標責任制“第三方考核” 管理辦法,不斷夯實法律保障。
嚴格林業執法,在全省率先建立獨立的市、縣森林公安機構,推行以森林公安為主體的林業綜合行政執法,不斷強化基層林業站和護林員建設,完備林業執法體系。開展林業專項執法行動,嚴格打擊涉林違法行為,有效遏制破壞森林資源現象,連續多年未發生重大涉林案件。高度重視森林防滅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升日常監測、預警、處置能力,確保不發生大的森林災害。
裝上綠色產業“金引擎”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山”是造林綠化的主戰場,更是脫貧攻堅的主陣地。轉變發展方式,十堰綠色產業順勢而起,成為拉動脫貧攻堅的強勁引擎。
在鄖陽經濟開發區楊溪鋪村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楊溪有個橄欖園,家門口起就賺錢。背靠產業心不慌,每天賺回一大張。
楊溪鋪村是丹江口庫區移民村,移民搬遷后,村里的年輕人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孩子在家,土地撂荒嚴重,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公司的油橄欖種植基地在這里落戶后,村民不僅可以獲得土地流轉租金,還可以在基地務工,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元。
油橄欖是木本油料作物,四季常青,既是丹江口庫區綠化的景觀林、生態林,又是經濟林,發展前景良好。目前,鄖陽區油橄欖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
除了油橄欖等木本油料產業,近年來,十堰市還以退耕還林、“四個百萬”工程、“61強農計劃”為依托,大力培育特色林果、林下種養、森林旅游和康養等林業產業。全市各類林業產業基地面積超過400萬畝。鄖陽的核桃和油橄欖、 鄖西的核桃、竹山和竹溪的茶葉、房縣的核桃和小水果等產業基地都各具特色。房縣成為全省第一個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十堰市累計培育林業產業新型經營主體300多個、省級龍頭企業近50家,鄖陽木瓜、竹山肚倍、房縣香菇等10多個林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天河情”“武當紅”“兆健”“神農蜂語”等10多個產品商標被評為湖北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
除此之外,十堰依托林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良好的生態資源,吸引社會資金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已初見成效。竹溪縣入選“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茅箭區東溝民宿被評為“中國森林康養人家”,竹山縣太和梅花谷森林康養基地被授予“中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榮譽稱號,天池埡林場榮獲“2019中國森林氧吧”稱號。
生態建設和管護也為山區農民脫貧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保障。據統計,十堰每年造林綠化投入在2億元左右,勞務收入占總投入的45%以上,能為山區百姓每年帶來近億元勞務收入。十堰每年生態公益林和退耕還林兌現到戶資金1.5億元左右,22.72萬戶山區百姓從中受益。全市共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1.51萬名,每人每年實現增收4000元。
要綠起來,更要富起來。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為“生態”與“脫貧”找到了完美的結合點,并產生持久的動力。目前,全市83.3萬建檔貧困人口已整體脫貧。
內外兼修為美好生活“加油”
山清水秀、生態宜居的十堰令人神往,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因承載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意義重大,而百姓則是從細微之處感知的。
“過去有塊地方就蓋上房子,現在有巴掌大的地方就種上樹。”
“過去走在路邊沒有樹蔭,夏天熱得煩;現在行道樹都是雙排的,還有花有草,既遮陰又養眼。”
“過去山上雖綠,但人走不進去;現在一個山頭就是一座公園,下班后去遛遛彎,好像一天的疲憊都被洗掉了。”
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拉近了綠色與“車城人”的距離,一條條綠道,一座座布袋公園、山體公園、街頭游園,如同一個個“加油站”,不僅裝點了山城,更為人們的生活加注了綠色能量。正如夏建福所說,“建設國家森林城市,不僅僅是一個個綠色工程,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市容市貌的變化,最大的意義在于讓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讓植綠、護綠、愛綠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
如果單純依靠自然資源,十堰或許也能達到國家森林城市的創建指標,但如果沒有市民的積極參與,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一定無法持久。
外修生態、內修人文,綠色才能走得更遠。
走進牛頭山森林公園,古木參天立,清泉石上流,水光山色美不勝收。蜿蜒的盤山路上,游客三兩成群,或悠閑散步,或小跑健身,盡情享受著山城特有的綠色福利。這里距離十堰市政府僅需8分鐘車程,是城區的“黃金地段”,商業價值巨大。但十堰市委、市政府卻堅持“留白”,拒絕了打算在森林公園開展的地產、餐飲項目,涉及總投資幾十億元。
十堰是這樣算賬的:一畝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49千克氧氣。一年可滯塵60噸,吸收有毒氣體30千克。牛頭山森林公園一年大約可吸收二氧化碳37萬噸,產生氧氣27萬噸。城市雖然損失了一些商業利益,但100多萬老百姓可以免費享用生態福利,也豐富了一個城市的內涵。
自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以來,十堰始終堅持大地植綠與心中播綠協同發展,持續開展生態文化知識和生態道德教育進課堂、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活動,義務植樹、認養樹木、觀鳥、生態旅游成為社會新風尚。近年來,十堰市民義務巡山護林、救助野生動物的新聞屢見報端,形成了自覺參與生態建設、共建國家森林城市、共享綠色福利的良好氛圍。
森林與城市相融相生,生態與人文交相輝映,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齊頭并進,“車城”十堰正在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新征程中駛出綠色發展的加速度!
上一篇:長三角三省交界地的綠色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