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工作站課題組前往原州區頭營鎮沈河林場,開展生態型優質牧草品種引種和適應性評價試驗地返青監測,對引進的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及其混播模式的返青率、株高進行適應性鑒定,初步顯示禾本科牧草無芒雀麥、苜蓿品種沃牧1號返青率較高,分別為75%、30%。通過連續三年的監測數據表明,禾本科牧草無芒雀麥、鴨茅,苜蓿品種甘農7號、巨能耐鹽的產量、品質、存活率、越冬率等指標優于其他參試品種,混播草地秣食豆+鴨茅+甘農7號+高羊茅和小黑麥+燕麥+無芒雀麥+阿迪娜的綜合性狀優于其他5種混播模式。
由自治區草原工作站聯合寧夏農林科學院林業與草地生態研究所、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共同承擔建設的《生態型優質牧草品種引選與現代草地高效生產模式創建及示范》項目是自治區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實施期三年,2023年結題驗收。截至目前,發表論文4篇,獲得專利4項,建立了南部山區優質牧草產量與品質快速預測與評價模型3個,建立混播人工草地科技示范基地200畝,產草量增加15%以上,牧草粗蛋白含量提高2個百分點,為2個草牧業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年增效益15%以上。培養當地青年科技骨干3人,基層科技示范骨干人才4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