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霧籠罩,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桂花鎮滿山的桂花樹綠色氤氳,如一幅鑲嵌在綠水青山里的水墨畫。林地增綠、村民增收,桂花鎮林業站近年堅持走“增綠增收”新路徑,不僅綠了萬畝山林,還鼓了鄉親們的腰包。
打造中國桂花之鄉
咸寧市桂花栽培歷史悠久,大規模人工種植桂花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新中國成立后,桂花鎮5位老人利用扦插技術,打破了桂花一年長一茬、20年才開花的習性。1966年,桂花鎮的桂花數量已增加到20萬株,年產鮮桂花5萬公斤。5位老人也被尊稱為“桂花老人”。如今,咸寧的桂花資源位居全國前列。全市有約10萬畝桂花種植面積,現存樹齡百年以上古桂2000余株,占全國的90%以上。2000年7月,經原國家林業局和中國花卉協會審定,咸安被命名為“中國桂花之鄉”。
桂花是桂花鎮的生態名片,綠色是桂花鎮鄉村振興的希望,該鎮林業站多措并舉推進林業生態建設。一是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累計建成省級生態公益林2.81萬余畝、國家級生態公益林1.77萬余畝,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任務8.68萬余畝。全鎮每年向林農發放生態補償資金170萬元。二是著力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全鎮實施第一輪和新一輪退耕還林面積4540畝,年發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60萬元,實現了生態增效、林農增收。三是大力推進精準滅荒工程。2018—2020年精準滅荒2.4萬畝,2021年完成植樹造林1460畝、森林撫育2.5萬畝。四是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大力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
今年以來,桂花鎮林業站按照“見空補綠、見縫插綠”原則,在全鎮開展義務植樹和裸土復綠行動。截至目前,全鎮已完成滅荒造林2.6萬余畝,義務植樹栽種紅葉石楠、桂花等苗木40余萬株。同時,林業站加強資金統籌安排,采取統一采購苗木與指導大戶選購優質苗木相結合的方式,壓實村居和經營主體栽種管護主體職責,明確專人監管,加強技術指導,確保苗木成活率。
如今的桂花鎮,綠樹環村、綠林繞鎮,林木在桂花鎮茁壯成長,也推動著綠色產業借勢發力,讓桂花鎮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愿望。
加強森林資源管護
桂花鎮因桂花種植歷史最悠久、桂花品種最多、桂花產量最高、桂花質量最優、古桂數量第一、桂花苗木數量第一而享譽全國。桂花源風景區內就有一個占地近500畝的古桂林群落,有桂花樹1萬余株,其中樹齡百年以上的600余株。全鎮桂花古樹群落9個,百年以上掛牌保護桂花古樹1838株,森林覆蓋率54.98%,是咸寧市林業生產大鎮。
桂花鎮林業站站長孔棟良說:“林業站技術人員為古桂制定了搶救方案,每年投入30余萬元,安排專人維護和保養,讓老樹煥發新生命。桂花是66萬咸安市民記得住鄉愁的樹種,在這里樹木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也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一天下午,白沙村黨支部書記劉純江正在自家林地里查看剪枝情況,村里護林員給他打電話說有人在砍伐樹木,他立即撂下手里的工作,騎上三輪摩托車就往山里趕。
到達現場后,他發現一株胸徑10多厘米、高約9米的松木倒在草叢中,立即聯系桂花鎮林業站工作人員到現場勘查。兩名執法人員到達現場后,將違法采伐的林木就地封存,并向村民多方了解情況,很快就鎖定了采伐人。執法人員對采伐人當面批評教育,并要求他們進行復綠、補植補造。幾天后,采伐人在這片山林種下5棵桂花樹苗。
在白沙村,除了劉純江是村級林長,還有5名村干部擔任村級副林長。村級林長、副林長每周至少巡山一次,并對護林員的日常工作開展監督考核,防范森林火災等危害森林資源的事件發生。截至目前,桂花鎮設鎮、村級林長94人,還有6名基層監督員、32名護林員,進一步織牢了森林資源保護網。
多措并舉發展桂花產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林長制建立后,桂花鎮林業站圍繞森林資源做文章,通過機制創新、政策引導、市場開拓、資金扶持,激活各類林業生產要素,推動林業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木業、竹業、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具有區域特色的林業產業集群。
在林業站的指導支持下,全鎮種植黃精等中藥材6000余畝,每年為林農增加經濟收入100余萬元;帶動油茶種植專業戶15家,發展油茶產業4800余畝,現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桂花鎮已有百余戶農戶利用百度、淘寶、京東等平臺渠道進行網絡銷售,引得順豐、中通、申通等10余家物流快遞公司相繼落戶,該鎮電商年銷售額超億元,開拓了桂花網絡銷售新局面。
令人期待的是,桂花鎮正在打造桂花源風景區,推進以桂花為主題的鄉村文化游,帶動桂花旅游產業發展,帶領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