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重新組建以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瞄準生態保護修復靶心,穩步推進森林、草原、濕地三大生態空間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提質量、上水平。
3年來,集團施業區森林資源實現全面增長:森林面積增長3.41萬公頃、達688.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增長0.92個百分點、達86.20%,活立木總蓄積增長0.31億立方米、達6.14億立方米,林分公頃蓄積增長4.78立方米、達87.20立方米。
中國林科院以2018年為評估核算基準年,對集團所轄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總價值量為每年7828.89億元。2022年11月,再次評估顯示,集團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量為每年7975.03億元,居六大森工集團首位。
數字詮釋了集團的生態價值,記錄了集團在生態保護修復中的生動實踐。
“保護生態環境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睛,防火滅火就是守住生態底線。”圖強林業局撲火大隊長門一波說。在工作中,集團干部職工都有門一波一樣的擔當意識和負責態度。
知責明責,守責擔責。集團主動作為,與地方政府協同作戰,構筑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防火墻”。
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實行“三級包保”責任制,林、地雙方27名地廳級干部深入包保責任區監督指導,167名處級、428名科級干部扎根盯牢責任區開展督導檢查,確保責任落實到林間、地塊、人頭。堅持“同心、同向、同治、同責”,全面落實林地、戰區、林農和協作單位“四個聯防”措施,共同打造資源共享、聯動互助的聯防大格局。落實隊伍、裝備、飛機、指揮“四靠前”措施,發揮128處檢查站及356個巡護組和管護站對火源的管理作用,通過檢查站、巡護隊、管護站三道防線封住山。充分發揮森林防火感知系統作用,森防隊伍標準化建設有序推進,先后打贏了平安清明、五月攻堅、六月決勝、金秋保衛“四大戰役”,連續5年實現“人為火不發生、雷擊火不過夜”目標。
站在雷擊火火燒跡地上,呼中林業局資源科工作人員李海臣介紹說:“按照集團探索輕度火燒區一個月內進行生態修復的方法,今年,我們把2500多株興安落葉松苗木栽植在火燒跡地上。”
科學修復,精準修復。集團穩步推進森林生態修復,全面優化林分結構,推進森林資源由擴量向提質轉變。
針對退化的天然次生低產林、火燒區次生林和天然稀疏林地問題,生態修復部門摸清底數、編制規劃,確定造林樹種和植被恢復方式,大力營造混交林。通過封山育林、補植補造和低強度改造等措施調整樹種組成,增加珍貴、鄉土樹種混交比重,逐步建立以演替頂級群落樹種為建群種的異齡混交林。統一作業標準,修制定40項生態修復標準規程,采取間伐、綜合撫育等措施,規范森林經營行為,優化森林樹種結構。強化有害生物監測調查、防治,保障森林資源安全。成立碳匯工作推進專班,加快建立碳匯數據庫,10個林業局完成碳匯項目可研,在全國已審定公示的83個林業碳匯項目中集團占有4個、在已備案的15個林業碳匯項目中集團占有2個。
3年來,集團完成人工造林4.62萬畝、補植補造84.64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3.13萬畝、偃松林培育11.35萬畝,培育珍貴果材兼用林5.56萬畝。特別是自籌資金修復煤礦礦體1368.5畝。截至11月,完成森林撫育639.2萬畝,提升了森林的多種功能效益,構建起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圍繞管林、護林、增林、用林,集團全面實施企業林長制,設立集團級林長7名、局級林長117名、場級林長643名,設立局級督察長16名,構建集團、林業局(自然保護區)、林場三級林長制組織體系。探索將各駐林業局監督辦增加林長制督察職能,創建了“林長+督察長”治林模式,壓實了局、場兩級林長責任。結合國家森林資源管理智慧平臺和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研制開發了“集團林長制智能管護系統”,形成“場級林長+檢查站/管護站+監管員/管護員”的“一長兩站兩員”管理架構,做到山有人護、事有人做、責有人擔。
資源部門常態化開展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和濕地資源保護行動,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已納入全國林草系統生物多樣性監測平臺,強化天空地一體化野生動植物保護監測;開展“清風行動”等各類保護野生動物專項行動,珍稀野生動物偶見率明顯提升,駝鹿、猞猁、貂熊等多次走進央視《秘境之眼》。
同時,嚴格執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明確臨時、直接服務林業建設項目使用林地手續辦理流程,強化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額管理。林、地協同開展森林督查、打擊毀林專項行動和保護森林資源專項行動,運用衛星遙感判讀、直升機巡查、無人機和現地核查方式,在林區形成了天上看、地上巡、圖上比的立體式森林資源監管模式。
3年來,集團資源部門全面清查了2013年以來非法侵占林地、毀林開墾、濫砍盜伐林木等問題,判讀并現地核查疑似圖斑11659塊,累計收回林地1015.32公頃,全部形成矢量化數據庫并上傳全國森林督查系統。
建立健全責任落實、嚴格保護、科學修復機制,集團不斷增強濕地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全力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打造了濕地保護管理“大興安嶺樣板”。
九曲十八灣、雙河源兩處濕地納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集團國際重要濕地由1處增加到3處。與杭州西溪濕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功舉辦了中國圖強濕地論壇并列入了《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東道國活動20場邊會之一。拓展了集團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的潛在影響力。
集團立足“筑牢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打造國家優質生態產品重要供給基地,創建國有林區改革示范樣板”三個目標,逐步由重新組建時期的改革發展、轉型發展邁向高速度、高效率、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