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禁伐或限伐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人工商品林、天然林,全省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
但重點生態功能區還有很多人工林,禁伐或限伐直接影響了林農收益。為破解這種矛盾,貴州2018年啟動實施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
如今,貴州通過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生態得保護、林農得利益,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困惑:青山怎么變“金山”
過去很長時間,位于貴州銅仁的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吳安康都認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干部太難當。
“保護區內要嚴格管理,保護好生態,又要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吳安康說,這曾經是很大的難題。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黃土鎮竹園村學堂堡組黎仕福,曾是麻陽河保護區核心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保護區核心區不允許任何林木采伐、畜禽養殖、藥材采挖,黎仕福一家只能在房前屋后種植玉米、蔬菜維持生計。
吳安康說,像黎仕福一樣的困難戶很多,有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更大。
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余元林的困難不比吳安康少。
“保護區的群眾淳樸善良,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為了保護生態不能砍樹、打獵、搞養殖、采挖藥材,他們大多數都支持。”余元林說。保護生態是責任,帶動群眾發展增收是使命,要找到能夠實現保護和發展雙贏的路徑。
2005年,我國提出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通過易地搬遷、資金補助、實物補貼等方式,對因保護生態而失去收入來源和發展機會的群眾進行經濟補償。
搬遷不易,穩定更難。吳安康認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還需不斷完善,才能真正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出路:讓保護者更有獲得感
矛盾如何破解、機制如何創新?2018年,貴州啟動實施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
“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非國有的人工商品林和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所持有的商品林,省級財政按照每畝不超過5000元的標準全額贖買,通過審核后,資金直接轉入農戶賬戶。贖買后,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登記為保護區管理局單獨所有。”省林業局副局長繆杰介紹。
2018—2020年,貴州累計在麻陽河、寬闊水、習水、大沙河等重點生態區位完成贖買任務4.08萬畝,累計下達兌現贖買資金1.9億元。2021—2022年,在習水、大沙河、麻陽河、寬闊水、梵凈山、雷公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成贖買任務3.28萬畝,累計下達兌現贖買資金1.66億元。
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之后,保護區內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村民黎仕福2018年、2019年交易商品林97畝,獲得補償資金47萬元,他用這筆錢修好破舊的老屋。如今,黎仕福家里鋪著整齊干凈的瓷磚,基本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領這筆錢的時候去辦存折,我從沒想過我能有存折,里面還有這么多錢。”黎仕福笑得格外燦爛。
村民羅仕倫2019年交易商品林100畝,獲得補償資金48.5萬元,把供孩子讀書的貸款還清后,還給兒子買了一輛車做網約車生意。現在羅仕倫3個孩子都有了穩定工作和收入來源,一家人真正在縣城穩住腳、扎下根。
村民張永銀用2019年交易90畝商品林所得的43萬余元做啟動資金,在縣城開了一家烤肉店,還經營集成灶和鋁合金門窗生意。
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也讓保護區干部更有獲得感。
“紅絲鄉60%以上人口都居住在麻陽河保護區里,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務川自治縣紅絲鄉黨委書記彭永寬說。2022年,紅絲鄉獲得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贖買指標,解決了許多過去的遺留問題。
通過在上壩村仡佬寨組實施整組推進商品林贖買,29戶農戶有了保證生活的資金,全部搬出了寨子。過去個別群眾偷偷在重點公益林區養殖山羊等,政府部門上門拆除羊圈,雙方關系緊張。通過引導群眾合理利用商品林贖買所獲資金發展養蜂等生態產業,群眾更加積極配合各項工作。
保護區零散的商品林贖買轉為國有,能更好發揮森林的生態價值。群眾贖賣林地后責任不減,愿意協助進行管護,森林防火等管護壓力也小了,群眾和保護區工作人員的關系也日漸融洽。
未來:總結經驗深入推進試點
2018—2020年改革試點完成后,貴州省林業局總結完善相關制度和程序,出臺《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2021—2025年)工作方案》,對試點工作的基本原則、贖買任務劃定、贖買對象及要求、贖買資金來源和支付方式等均作詳細要求,解決了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是新興事物,國家稅務機關在辦理不動產變更登記時,認為贖買對象,也就是老百姓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經過各部門反復溝通協商,最終確認不征收。”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唐曉宇介紹。
“被確定贖買,可以一次性獲得幾十萬收入,群眾熱情極高。但指標有限,我們開展工作時就要特別注重宣傳教育,優先為生活更困難的群眾贖買。因要求贖買林地不得有林權糾紛,這也促使群眾主動化解多年的糾紛和矛盾。”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趙晉說。
贖買同民鎮藺江村商品林時,習水保護區管理局提出按照每畝4850元贖買,每畝剩余150元入股村集體,發展林下養蜂和茶葉等產業,得到村民一致同意。
“藺江村古茶樹資源豐富,有野生古茶樹1萬多株,適合在保護區內發展生態產業。我們利用贖買資金和其他幫扶資金,種植茶葉1032畝、養蜂300桶,今年產值42萬元。所獲利潤的17%用于發展,其他都分給入股農戶,群眾收入更有保障。”藺江村黨支部書記黃偉說。
貴州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仍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如贖賣需求大,但資金不足。
“根據貴州財政預算,2021至2025年安排的贖買改革試點任務為8.2萬畝,資金為4.15億元。但據不完全調查,申請贖買面積超80萬畝,群眾積極性很高但指標少。”貴州省林業局局長胡洪成介紹。
未來,貴州將探索更加多元的資金籌措渠道,有序推進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探索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強化對保護區內群眾的生計轉型引導,通過發展自然教育、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綠色產業,帶動保護區群眾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