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宜居的生態強市。吉林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省委生態強省決策部署的戰略要求,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吉林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堅持改革驅動和創新發展,堅持讓生態文明成果更好惠及民生,統籌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布局、生態功能布局,深度挖掘生態資源優勢,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構建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生態環境、生態安全、生態制度“五個體系”,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立足綠色生態 讓城市更美麗
天藍、地綠、水清、景美,吉林市秉持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色發展融入到了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綠色低碳發展,增加民生福祉。在船營區翠江錦苑西區的停車場內,最近多了不少充電樁,這可樂壞了新能源汽車車主徐曉雪。她告訴記者:“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就是充電太不方便了。這下可好了,不用再從家里拉線充電了。”
為解決新能源汽車用戶充電難的問題,國網吉林供電公司投資建設停車場充電樁和居民充電樁30處。該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于遠志表示,未來供電公司將逐步增加停車場充電樁,還要在高速站點、商業區進行布點,已方便市民使用。
針對老舊小區出現的臟亂差等“頑疾”,吉林市探索城市治理的長效機制,靶向性更強。
龍潭區鵬程花園小區近日經過改造煥然一新。作為棄管小區,私搭亂建等各種“疑難雜癥”并發。面對這些老大難問題,吉林市通過“線上+線下”問卷調查,將增加燃氣管道、增設停車泊位、補植綠化等8項居民最關心的訴求納入改造內容。居民張寶琴說:“改造后,街道干凈整潔,車輛也擺放整齊了。”
對城市“體檢”反映的問題,吉林市由政府和百姓共商“開良方”,打造城市有機更新的新范例。在去年改造完成28個老舊小區的基礎上,今年又計劃對58個小區進行改造,目前已全部開工,力爭年底前完工。
治理生態系統,打造幸福城市。吉林市積極查找城市建設、管理方面的問題和不足,以問題為導向,對癥下藥。
龍潭區的北大溝,曾令周邊居民深惡痛絕。“十三五”期間,吉林市把其列入建成區“九河一湖”10個黑臭水體治理工程之一,規劃設計“物理隔離、有限開挖”的改造方案,如今實現了水體的長治久清。附近居民楊薇說:“改造治理后,空氣清新,岸綠景美,我們都喜歡在這里散步。”
如今,吉林市越來越多的城市邊角地變成了居民歡聲笑語的幸福地。
“七邊”環境治理 讓城鄉更宜居
2020年,吉林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實現了城市品質的全面升級。
今年以來,吉林市按照干凈、整潔、規范、美觀的標準,在全域創新開展城邊、鎮邊、村邊、路邊、河湖邊、林邊、田邊環境衛生治理行動,清理垃圾、柴草、野廣告、違章建筑、安全隱患和占道經營六類問題,全力整治城鄉人居環境,形成一批新“靚”點,為百姓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今天的城市,您滿意嗎?”在廣泛開展的城鄉“七邊”環境衛生治理工作中,很多市民通過多種方式,對大到交通環境滿意度,小到社區配套服務是否充足,提出需求和建議。
吉林市順應民心,科學謀劃,以“整體推進、突出精細”為抓手,將“七邊”工作不斷引向縱深,城鄉衛生環境得到了切實改善。
鄉下道路通暢了,村屯“顏值”提升了,田邊林邊美景多了,城市居民下鄉郊游、外來游客觀光的人數也大幅增加,形成了“以農興旅、以旅強農、農旅互促”的良好發展態勢。2021年上半年,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658.29萬人次,同比增長239.73%;實現旅游收入49.5億元,同比增長269.68%。
聚焦污染防治 堅持標本兼治
大力整治大氣、水、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吉林市集中攻堅制約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煤煙型污染、秸稈露天焚燒、城市揚塵、機動車污染等突出問題,實施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和水安全保障“四大工程”,加強土壤重點監管企業管控和建設用地流轉管控,取得顯著成效。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扎實開展工業企業治理,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力爭2024年所有產污環節實現超低排放。穩步推進機動車污染治理,在進出主城區主干道上,安裝了柴油貨車黑煙抓拍點位12個。強化秸稈禁燒管控,細化秸稈管理體系、責任體系、重點任務等內容,對秋冬季秸稈禁燒將起到重要作用。
水污染防治方面。按照“一河一策”原則,逐一研究論證黑臭水體整治方案,詳細論證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技術措施,兼顧行洪安全及景觀建設,實現綜合治理。加強重點斷面及河流水質監督管理,落實“四個第一時間”管控機制,對7個重點國考斷面加密水質監測、溯源分析、督查整治,對19個國考斷面開展調度、通報、預警、提示、督辦,推動不達標斷面落實整改措施。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行動,鞏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果,加強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管控行動,加強農業廢棄物和廢棄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工作,有效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落實化肥減量增效田間試驗126個,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面積1260畝,化肥減量增效示范面積4萬畝以上。
生態強市,未來可期。到2025年,吉林市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實現顯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能耗總量和強度實現“雙控”目標,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完備。
到2035年,生態環境實現根本好轉,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后穩中有降,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奠定基礎,綠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生態經濟成為振興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和全省前列,美麗江城建設目標高質量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