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每年生產和消費4.3億噸塑料,其中46%的塑料垃圾被填埋,22%管理不善,成為垃圾。2019年,塑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8億噸,占全球總量的3.4%。”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近發出警告,“塑料污染的社會和經濟成本范圍在每年3000億到6000億美元,然而,過去50年塑料產量激增,如果不采取行動,未來20年有可能翻一番。”
4月23日至29日,為在年內達成一項全球禁塑法案,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會議將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第四次會議。
從2008年我國推出第一版“禁塑令”,到2020年全面升級,再到各地的政策跟進,戰塑16年后的2024年,已經來到一個新的起點。
聚焦中國,16年塑料治理路上,已經走出塑料回收和源頭替代兩種產業模式,二者托起多個千億元級別的市場規模,成為重要的經濟形態。
塑料回收產業規模達千億元
“差一點的2元一公斤,好點的可以達到3.5元,甚至更高。”4月18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聯系到河南一塑料回收企業,得知當前優質塑料的工廠回收價格一直可觀。
因為塑料分子結構的穩定性,很難被自然降解,廢棄塑料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所以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多年來一直備受推崇。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全國塑料制品行業匯總統計企業完成產量7488.5萬噸,同比增長3.0%。與2021年8004萬噸的產量相比,這一數據已有下降,但同時全球占比達到了17.4%。
因為體量較大,我國塑料回收和利用任務繁重。
4月10日下午,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舉行《中國再生塑料行業發展報告2023年度》線上發布會。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廢塑料回收量為1900萬噸,較2022年(1800萬噸)增加100萬噸,同比增加5.6%。廢塑料回收價值為1030億元,較2022年(1050億元)下降1.9%。其中,廢PET(一種工程塑料)回收量630萬噸、廢PE(聚乙烯)回收量400萬噸、廢PP(聚丙烯)回收量390萬噸,占比分別為33%、21%、21%,為回收廢塑料中回收量最大的三個品種。
同時,2023年國內再生塑料產量約為1600萬噸,較2022年的1550萬噸增加50萬噸,漲幅為3.2%。
該研究報告預計2024中國廢塑料回收量同比增長10.5%至2100萬噸,廢塑料回收價值預計達1100億元。
當前,雖然塑料回收末端企業在科技的支撐下獲得發展,但是因為廢品回收前端撿拾、分揀,以及社區垃圾分類、清潔衛生要求等存在的問題,使得生活廢塑料的收集并不容易。記者走訪發現,在北京勁松、天津景觀花園等社區,廢品回收更傾向紙箱、塑料瓶等,而粘滿食物的快餐盒多被忽視。還有一些小區會把廢品撿拾“權力”授予垃圾清運人員,塑料回收的“基層”力量有待加強。
若能破除這些障礙,我國塑料回收的比例有望進一步提升。
原材料替代成關鍵,竹代塑、可降解產業快速崛起
“公司現有150臺竹吸管生產設備,年生產20億支竹吸管,可替代20億支塑料吸管,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萬多噸。預計到2030年,竹吸管產量可達300億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萬噸。”安徽鴻葉集團副總經理楊德震給記者算了一筆綠色賬。
據了解,該企業歷時4年,成功研制出竹吸管自動化生產設備,批量生產的竹吸管遠銷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一做法為當地近60萬畝的竹林找到了“用武之地”。
2023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多部門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指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產業體系初步建立,與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產品綜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綜合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同時,將“以竹代塑”產品納入政府采購支持范圍,加大政府采購力度。鼓勵公共機構等積極采購相關“以竹代塑”產品。
在產品名錄上,覆蓋到竹外殼、竹質文具、竹質洗護品、竹質家具、一次性竹質餐具、耐用類竹質餐飲器具、竹質可降解袋等7個日用品類,以及5種工業材料和5種建筑材料。
隨著我國禁塑、限塑的不斷推進,塑料替代成為繞不開的課題。為此,我國積極推動可降解塑料的研發,并推進產品的替代使用。同時,開始發揮盛產竹子的優勢,積極推動“以竹代塑”。
據國家林草局公開信息,當前,我國竹林面積超過1億畝,到2023年產值已超50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預計到2035年,竹產業產值將超過1萬億元。當前,全國竹林每年可實現減碳1.97億噸、固碳1.05億噸,如果全球每年使用6億噸竹子替代塑料產品,預計將減少4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產品本身的替代外,塑料原料的替代也正在進行。當前,玉米淀粉和植物纖維為主流的替代模式已經在塑料袋、餐盒等產品上廣泛使用。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塑料的降解問題。
中研普華報告表示,在持續加碼的禁塑政策的推動下,預測到2025年,國內可降解塑料的市場總需求可達到440萬噸,將是2018年需求量的9倍以上。如果以單價2萬元/噸計算,其市場空間將近900億元。
區域發展押注減塑產業,警惕低端產能過剩
4月14日,塑料制品(管道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河南周口淮陽區召開,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王占杰在講話中表示,希望淮陽區政府充分發揮“中國塑料制品之城”品牌優勢,推動產業鏈式集聚發展,奮力打造塑料制品產業高質量發展高地。
據了解,淮陽區已擁有塑料制品企業100余家,從業人員2萬余人,關聯產業年產值達303.2億元,占河南全省市場份額29%以上。在規劃建設塑料制品產業園的同時,淮陽區啟動了可降解新材料產業園建設項目,建成后可年產可降解農用地膜、購物袋、包裝袋等系列產品10萬噸。
面對減塑課題,全國多地開始建設相關項目園區。
記者了解到,當前,河南濮陽、山東壽光、安徽蚌埠、山西太原等多個地方都在建設或已經建成生物基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以生物基平臺化合物、生物基塑料和生物基纖維等為代表的產業體系。
2019年以前,我國可降解塑料的產量和銷量增長速度均較緩慢。隨著2020年第二版“禁塑令”及“雙碳”政策的推動,我國可降解塑料產量和銷量增速明顯提升。
據中研普華報告,2021年我國可降解塑料產量和銷量分別為30.2萬噸和27.6萬噸,均比上年增長逾20%,在建擬建年產能超400萬噸。與此同時,該報告指出,目前市場上已有的可降解塑料品種、性價比仍很難與傳統塑料相媲美,導致可降解塑料的應用范圍受限。另外,按照第二版“禁塑令”中要求的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來推算,400萬噸/年的可降解塑料產能如按計劃投產,將超出未來政策最嚴要求可降解塑料用量,“十四五”末將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與此同時,報告顯示,全球可降解塑料替代產業整體依然處于發展前期,市場滲透率亟待提升。其中,市場流通占有率最高的依然是化石來源塑料,其占有率高達75%,而生物降解塑料僅占1%,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我國塑料加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指出,我國整個塑料產業正面臨4個問題:需求收縮預期轉弱,行業利潤受到壓縮;產業結構優化不足,行業“內卷”嚴重;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行業整體競爭力偏弱;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出口形勢愈發嚴峻等。特別指出,塑料行業存在低端產能過剩、低附加值產品居多、無序競爭過度等現象。為此,需要行業堅持以穩求進,提質降本增效,在實現“雙碳”目標和推動全社會產業綠色轉型這一宏大進程中提供關鍵支撐,不斷推動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從而促進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參與國際競爭。
下一篇:粵桂瓊交流紅樹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