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說:“報告中提出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干就讓誰干,這句話說到了我們科研人員的心里。”楊忠岐表示,希望有好的政策支撐科研人員集中精力解決農林業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強我國農林業科技創新,推動林草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伊春市委副書記、市長、林管局局長韓庫認為,總理在報告中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重點部署,伊春一定要認真踐行,堅決落實,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努力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
韓庫介紹,伊春近年來立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基本定位,推進系統化保護、科學化保護、制度化保護。“伊春每年僅森林蓄積凈增長量就達1000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與濕地資產總價值已達1.47萬億元。”韓庫說。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定邊縣定邊鎮十里沙村黨支部書記、陜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光銀說:“總理的報告振奮人心,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政府明確提出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這對于治沙人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
治沙英雄石光銀參與并見證了我國荒漠化治理特別是陜北“綠進沙退”的歷史進程。前不久,陜西省林業局發布信息,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陜西版圖“消失”。如今的陜北,860萬畝流動沙區重新披上了綠裝,成為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經典案例。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大學造林生態研究所所長丁貴杰建議,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更加關注西部教育和生態建設,教育資源、國家級平臺和人才指標能夠向西部傾斜,單獨設立指標,持續實施西部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落實“六保”“六穩”保民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守住“六保”底線,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全國人大代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副院長李建安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內容很實,舉措精準,以“六保”“六穩”為今年的工作主線,符合實際。”李建安認為,林業是具有多功能的,既是基礎事業,也是民生事業,林業的很多工作和“六保”“六穩”關系密切。
2019年,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7.56萬億元,林業產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今年春季以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繼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序推動林業企業復工復產。至4月底,國有林業企業、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級林業產業示范園區、規模以上民營林業企業已實現全部復工復產,林業行業生產經營狀況趨于正常,中小微林業企業復工復產正逐步接近正常水平。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張洪對此非常振奮。他說,長江流域的大保護和成渝雙城經濟圈應該兼顧生態和經濟協同發展,特別是流經這個區域的長江以及沱江和嘉陵江應統一規劃,在人口集中區域建成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在河岸區域建設生態項目,在中間平緩地帶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發展戰略中心主任孫建博說:“‘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圍繞‘六保’‘六穩’做了大量有力部署,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為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原山林場擁有1000多名職工、3000多名家庭成員。疫情期間,原山林場用最嚴格的措施實施疫情防控,同時統籌森林防火和復工復產。面對疫情影響,原山不等不靠,通過實施大綠化戰略,保證職工有崗位、有活干,沒有降低職工收入,沒有讓一個職工掉隊,保持了林場民生穩定。
確保剩余人口全部脫貧
“這是一份對人民飽含真情、打動人心的好報告!”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聽過總理的報告后十分激動。令她印象最深的是,總理在報告中強調,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堅持現行脫貧標準,強化扶貧舉措落實,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姜成英一直從事油橄欖研究,油橄欖產業已成為甘肅具有特色的優勢扶貧產業。僅在“中國油橄欖之鄉”甘肅隴南,油橄欖產業就已助力4.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我國60%的貧困人口、80%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分布在山區、林區和沙區,林草生態扶貧是脫貧攻堅戰役的重要戰場。至2019年底,全國共選聘生態護林員100萬名,帶動3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脫貧。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就達2.1萬個,吸納120萬貧困人口參與工程建設,增加了貧困人口工資性收入。
“總理的報告高瞻遠矚又實事求是,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思想,很多內容和林草行業息息相關,具有戰略性、指導性、方向性和前瞻性。”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昝林森說,“今年確保剩余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林草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也必當有更大作為。”
下一篇:飛絮花粉 教你輕松扛過“過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