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闊的呼倫貝爾大地上,無垠的林海、豐茂的草原與珍貴的濕地不僅構筑起堅實的生態屏障,更蘊藏著綠色發展的巨大潛能。隨著國家“雙碳”戰略深入推進,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創新構建“碳匯+金融”模式,探索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為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創新探索破土而出,離不開政策土壤的培育。呼倫貝爾市將構建清晰的政策框架作為撬動“碳匯+金融”發展的首要支點,2023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呼倫貝爾市中心支行和呼倫貝爾市金融辦、生態環境局、林草局四部門聯袂推動發布《呼倫貝爾市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抵(質)押貸款業務指南(試行)》和《關于金融支持呼倫貝爾市林草濕碳匯價值實現的指導意見》。這兩份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文件,引導當地金融機構大膽探索符合綠色融資需求的創新授信模式。文件通過適度擴大業務授權、優化審批流程等具體舉措,顯著強化了金融機構對綠色企業及碳匯項目的支持力度與信心,為呼倫貝爾市林草濕碳匯金融的規范化、有序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石。
森林碳匯是綠色發展的寶貴財富,如何為這份綠色財富提供堅實保障?呼倫貝爾市將目光投向了金融工具的創新應用。2022年3月,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分公司為鄂溫克族自治旗巴音岱林場提供了保額36.14萬元的森林碳匯價值風險保障。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單森林碳匯價值保險。這一創新實踐為森林碳匯這把“綠色金鑰匙”系上了堅固的“安全繩”,有效解除了經營主體的后顧之憂,極大地鼓舞了森林資源培育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積極性,為服務國家“雙碳”目標構筑了堅實的風險防線。
碳匯資源的巨大價值,不僅在于其生態貢獻,更在于其可測量、可交易、可資本化的潛力。呼倫貝爾市深挖這一潛力,在打通碳匯資源融資通道上實現關鍵突破。2024年,依據最新發布的造林碳匯方法學,呼倫貝爾市在海拉爾區、牙克石市、紅花爾基林業局、柴河林業局,精心篩選出符合條件的造林地塊約2.09萬畝,整合打包開發“呼倫貝爾市第一批造林碳匯項目”。該項目已在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系統(CCER)上完成公示,正穩步推進后續的審定核證程序。更具突破性意義的是,呼倫貝爾林業集團以此批預期產生的CCER碳匯收益權作為質押物,成功與呼倫貝爾農村商業銀行達成協議,獲批貸款500萬元,實現自治區首筆CCER林業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
呼倫貝爾市在“碳匯+金融”道路上的探索遠未停歇。下一步,呼倫貝爾市將加快摸清碳儲量和碳匯量現狀,評估森林碳匯潛力和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潛力,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總結巴音岱林場森林碳匯保險的成功經驗,探索對優質碳匯造林地塊進行“雙保險”,切實維護森林資源的生態和經濟價值。同時,利用CCER林業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資金,反哺林業碳匯基礎工作,推動CCER造林碳匯和林業碳普惠產品開發,逐步構建多元化參與的碳普惠交易體系,為實現綠色發展和“雙碳”目標提供持續動力。
呼倫貝爾的實踐證明,廣袤的林海草原不僅是生態寶藏,更是綠色金融創新的沃土。“碳匯+金融”模式的探索與深化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書寫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時代答卷,貢獻著呼倫貝爾力量。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