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他經一波三折終成“藥王”,為四川宣漢縣中藥材發展夢想拼搏進取,讓夢想照進現實。他曾走南闖北,從“北漂”青年到“駐山”藥農,20年來不斷磨礪創造,摸索出一條“公司+基地+農戶+加工+市場”的全產業鏈。目前,中藥種植面積達8萬畝,覆蓋5個縣(市、區)、23個鄉(鎮)、36個村,他幫助3000余貧困戶脫貧摘帽,幫扶180多戶精準貧困戶成為種植大戶,培育10余名藥農成為“百萬富翁”。他就是楊昌林,四川省龍森中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位于秦巴腹地,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純正,面積廣泛,是道地中藥材和大宗藥材最佳生長地。該縣深山有一位“藥王”名叫楊昌林,20世紀80年代初出生于大巴山峽谷腹地的小山村。那里山高路遠,土地肥沃,雨量豐沛,中草藥苗木漫山遍野,采藥換錢是當地村民的一種營生手段,楊昌林從小便跟隨父母上山采藥補貼家用,對各種中藥材耳濡目染。或許是成長環境所致,針對家鄉中藥材產業的熱衷之情,于他而言總是油然而生。
2001年,從宣漢縣職中畢業的楊昌林,先后在北京、大連、吉林等地打拼,在外豐富的打拼經驗以及敏銳的市場判斷能力讓他發現了商機。2002年末,楊昌林創業初期,過重慶、穿湖北、進陜西,考察中藥材種植之后,他堅信在家鄉發展中藥材有巨大潛力。于是,他毅然決定返鄉自主創業,回到宣漢縣三墩鄉大窩村,建立藥材種植基地,種植中藥材。到2005年,該中藥材種植基地發展到3000畝,成為全縣首個“萬畝中藥材科技示范園”。
這遠遠超出楊昌林最初的設想,“當初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租100來畝地,讓村里的鄉親們集中種植黨參和云木香,再集中采摘賣出去,大家共同致富。”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楊昌林故事中的故事。
回憶創業初期,三大重要轉折點。
轉折一:在承包土地后的頭一年面臨中草藥絕收、資金短缺。
“在擴充種植初期,我為了追求高收益,盲目把已經種下去的云木香全部拔掉改種黨參,卻忽略了黨參所需的種植季節和環境。黨參需要在冬季雪地里種植,而我補種的時候已經開春,雜草和黨參一起發了芽,黨參芽和雜草芽混在一起根本無法除草,再加上缺乏相關的經驗和技術,一年的辛苦勞作,換來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當年被我拔掉的云木香,到了年底竟然價格瘋漲。不僅投資虧損嚴重,而且連工人的工錢都無力支付。”楊昌林對當初的盲目操作后悔不已。
楊昌林意識到,要想走出困境,光靠勇氣是不夠的。于是,楊昌林拾起書本,潛心鉆研,每當遇到不懂的種植技術,他就跑去問村里的前輩們,甚至跑到宣漢縣里請教專家。此外,縣里組織召開的技術培訓、創業培訓,他一次都不落下。
后來楊昌林根據掌握的種植技術,吸取了種植黨參失敗的教訓,重新改回種云木香。但這種藥材只能在高海拔地區生長,而海拔1200米以上的三墩鄉正是發展藥材種植的沃土。果然,到了年底,云木香收獲1.5萬斤。
轉折二:楊昌林種植的云木香雖然豐收了,但是隨之而來的是銷路難題。
“我那時是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初出茅廬,在中草藥行業根本沒有人脈資源,也很難得到客商老板的信任。當時正趕上成都召開國際中醫藥博覽會,我決定去碰碰運氣。”這次博覽會,讓楊昌林眼界大開,“到了博覽會現場,我見到展位就留下名片,還順便跑去成都的中草藥市場招攬客戶。沒想到展會剛結束,就有客商找上門。客商來時,我種植的藥材還沒有開挖,于是客商就在我家住了下來,我陪他們一起從鄉親們手里收藥材,最后他們還答應全部收購我的藥材。”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昌林對中藥材的執著感動了成都、重慶、西安的客商,他們紛紛向楊昌林拋出了橄欖枝,先后投入820萬元開發山林地15000畝栽植中藥材,做起了訂單藥業。
如果說成都之行讓楊昌林“見了世面”,那么跟客商們的“親密接觸”,讓楊昌林學到了不少中草藥種植的生意經:他意識到規模化、訂單化、產銷一體化才是中草藥種植的未來。
此后,市場需要什么,楊昌林就會組織農戶種什么。憑著對市場的分析判斷,楊昌林逐漸積累了經驗,并且積攢了一筆資金。他開始招募農戶自愿種植中草藥,到2009年,種植面積已經超過8000畝,形成了厚樸、黨參、野生天麻等中藥材立體種植,達到了藥成林、林成片的規模效應,這也為后來中草藥種植基地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轉折三:藥材種植成了規模,“出路”的考驗接踵而來。
“2009年,我有三萬斤云木香在山上,客商直接給了2萬元定金,希望能夠馬上收貨。可山里沒有路,不通車,還時常下雨,根本沒有工人愿意上山搬運,這批貨前后拖了半年。”楊昌林意識到,要致富,必須先修路。
農業訂單模式要想發展,確實迫切需要一條可以通往外面世界的路。于是,他開啟了自費修路的致富行動。2010年,楊昌林先拿出準備買婚房的10萬元,又東拼西湊出60萬元,請來施工隊為村民打通了龍泉鄉小坪村至柒棚子基地9.8公里盤山公路。這樣一來,不僅方便了自己種植的藥材進出運輸,也給幾個鄉鎮村民修建了一條福祉路。
“其實早在2005年,楊昌林就已經開始修路,起初只能騎馬上山,后來經過加固、拓寬,可以通摩托車,但還無法達到卡車進山運輸藥材的標準”,鄉親們對他自費修路很是感激,“他自己的皮卡車修了又修,一直不舍得換新車,卻一筆一筆投入資金去修進山路。人手不夠時,楊昌林就會拿起榔頭,光著膀子加入施工隊”。他硬是將一條通往中藥材種植基地的碎石路全面貫通,結束了鄉親們依靠肩挑背扛賣中藥材的歷史。
原本只想修通村里的路,沒想到道路卻越修越遠。10年時間里,楊昌林修筑了20多公里的山路,連接起了兩個村莊。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了藥材種植中,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
路修到哪兒,中草藥就種到哪兒。這條山路,解決了中藥材如何出山的運輸難題,也方便了客商們考察,同時,也讓楊昌林的中藥成交量和知名度得到了極大提升。在他的引領下,宣漢大地中藥材產業化得到蓬勃發展,為廣大山區群眾開辟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龍森中藥業:現已搭建完整產業生態鏈,全程跟蹤優服務
當被問及成功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的經驗時,楊昌林笑著說:“無非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的做法是首先響應脫貧攻堅政策,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以及相關部門項目的幫扶,不斷壯大中藥業發展的產業鏈。其次是充分利用自有基地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和村社發展中藥材產業,采取政府主導、公司主體、群眾參與的辦法,發動廣大村民種植中藥材,公司對農戶種植的藥材實行保底回收,解決老百姓銷售難的困擾,大力幫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最后是規范種植標準,優化栽培技術,實行統一授課和示范,定期進行病蟲害管理。公司采用自行種植、自行生產、自行銷售、嚴格檢測、種銷對路的辦法,根據市場行情適時調整產業結構。”
在創新推廣模式上,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公司+基地+協會+農戶”、“公司+基地+支部”、“公司+農戶”等多種運作模式與藥農結為一個利益的共同體;為大家提供信息服務,提供優質良種,優化科技培訓,以及主產品檢測化驗,購銷,初加工等系列服務。
在創新引進藥材品種上,主推柴胡、丹參、益母草、玄參、黃梔子、厚樸、黃柏、木香、大黃等品種。通過20多年的發展,楊昌林在宣漢縣境內已建成4個基地。即:三墩土家族鄉大窩村高山中藥材萬畝科技示范園、南坪鎮修繕村千畝林下示范基地、峰城鎮寨扁村和天龍村中藥材育苗基地。不斷向縣外拓展基地領域,在通川區碑廟鎮、萬源市鐵礦鄉建立了中藥材種植基地,并把萬源市大沙鎮花萼鄉作為扶貧示范基地,種植木瓜1000余畝。截至目前,種植有云木香、厚樸、木瓜、大黃、前胡、杜仲、丹參等20多個道地及名貴中藥材,年產值達8000余萬元。
在創新技術服務上,堅持在村上建立科普宣傳基地,充分調動協會會員的積極性,派駐專業技術員到基地和農戶全程跟蹤,與當地鄉(鎮)政府簽訂了保護價格回收合同,保證農民的收益。楊昌林每年深入田間地塊現場指導與中藥材種植知識普及150多次,走進課堂授課3場,接受咨詢人數達300多人。通過現場講解、親自示范、入戶面授、集中培訓等形式多樣的培訓,使農民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了中藥材栽培實用技術,既融洽了黨群關系,還培養了一大批農民技術員,為當地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打下了堅實基礎。并成為了藥農們的“專家”,不論是藥農種前種植地的考察、種植品種確定和種植方案設計,還是種植技術的指導和藥材的采挖,藥農都要請楊昌林到現場或電話給予他們指導意見。
“中藥材原料從選洗、烘干、儲存、加工、包裝、檢測、認證到市場流通,這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進行精密的加工和設計。把中藥材產業做成國際化的產業,讓中藥材成為一道中國乃至世界的美麗產業風景線,設備須先進、技術須一流、人才須儲備”楊昌林說。
目前,四川省龍森中藥業有限公司集傳統中藥材種植、科研、收購、加工、銷售、“GMP”、“GSP”為一體的省級林草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秉承“傳承國粹、承擔責任”的發展理念,堅守脫貧致富的初心,傳遞綠色藥材的使命,帶領土家族鄉親一起雄心勃勃地打造“藥材王國”和“生態家園”。楊昌林的藥材基地不僅為當地老百姓開辟了致富之路,也成為宣漢縣巴山大峽谷景區生態觀光的重要組成部分。
延伸閱讀:
2006年,宣漢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協會,協會主要由從事中藥材的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加工、營銷和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
2009年,楊昌林帶領200多戶中藥材種植農戶,注冊成立宣漢縣昌林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幫助1000多戶貧困戶“脫貧摘帽”,幫扶180多戶精準貧困戶成為藥材種植大戶,發展藥材8萬多畝,為他們開辟了一條“致富路”。同時,采用把藥材廢棄物發酵成肥料、烘干成燃料等方式綜合利用,既讓藥材資源發揮出了最大效益,又控制了環境污染,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
2011年,楊昌林成立四川省龍森中藥業有限公司,位于四川省宣漢縣普光經濟開發區方斗食品工業園區,注冊資金3400萬元,是一家主要從事道地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科研于一體,具備完整中藥材產業鏈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基地、四川省級林草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四川省林源培育長期科研基地。主要產品有云木香、木瓜、厚樸、黃柏、前胡、黨參、丹參、玄參等20多個品種,種植面積8萬余畝,覆蓋宣漢縣、萬源市、開江縣、通川區等23個鄉鎮36個村,帶動種植戶10000多戶。公司秉承“傳承國粹、承擔責任”的發展理念,設有綜合部、生產部、銷售部、采購部、項目部、財務部六大部門,擁有三墩鄉大窩村高山中藥材科技示范基地、觀山鄉修繕村千畝林下示范基地、峰城鎮寨扁村和天龍村中藥材育苗基地、新華鎮鹽店村千畝木瓜基地以及大成鎮、雙河鎮、通川區碑廟鎮、開江縣梅家鄉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
2017年,公司在宣漢縣方斗食品工業園區征地48.8畝,總投資1.2億元,建立年產能力達5000噸的中藥材飲片加工廠,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加工+市場”的全產業鏈。公司現有中藥材清洗車間、初加工車間、烘烤房、冷凍冷鏈和倉庫。新建成的中藥材飲片加工廠,已建設有中藥材提取物和飲片車間、膏方丸散車間、配方顆粒車間、藥食同源車間、中藥代煎車間和實驗室、科技研發中心。在企業發展中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常年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合作,探索攻關重大集成共性關鍵技術。現已承擔省市縣科技項目10余項,擁有國家專利10余項,其中云木香三法連作栽培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2022年,公司擁有總資產1.36億元,實現年產值近8千萬元。公司先后榮獲“四川省林草產業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四川省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種植養殖重點培育基地、四川省中藥材產業扶貧基地、達州市首家國家科技部備案的“星創天地”、“四川省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企業”、“四川省創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達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達州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創新獎、達州市SYE創業導師“公益貢獻獎”、“達州制造業十大領軍人物”等多項殊榮,并成功創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全省重點工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