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迎來食用菌豐收季節。一座座標準化的溫室大棚依次排開,一片片黑亮肥厚的木耳綴滿菌袋,一簇簇油亮圓潤的滑子菇從菌棒上探出頭來……員工們忙著采摘、搬運、晾曬、分揀、包裝。
2024年以來,內蒙古森工集團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核心,加快構建現代林業產業體系,不斷優化林下經濟空間布局,充分挖掘各區域資源優勢和地域特點,用好“公司+基地+林戶”合作模式,穩步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打造各具特色又整體協調的林下經濟產業帶。目前,集團累計培植食用菌1700萬袋,產出食用菌干品25萬公斤。
科技引領品牌升級
7月4日,在滿歸森工公司白馬經營管護中心食用菌基地,工人們緊張有序地進行菌袋打孔和掛袋作業。
“還有10天,首批‘冷源’黑木耳就將進入采摘期。自從‘冷源’黑木耳在2024年世界林產品及木制品展上榮獲林下經濟產品與森林康養類特等獎后,我們發展的信心更足了。”滿歸森工公司白馬經營管護中心主任周敏慶說。他口中的“冷源”黑木耳,近年攬獲第十六屆中國林產品交易會“金獎”等諸多榮譽,并獲得內蒙古自治區“蒙”字標品牌及生產基地雙認證。
經過改造和擴建,滿歸森工公司現擁有年產百萬袋的菌包生產線、日接菌2萬袋的液態接種線、4個日滅菌2萬袋的蒸汽滅菌鍋,以及總面積超過4500平方米的生產、培養和加工車間,可年培植食用菌三級菌袋100萬袋。培育出的黑木耳肉質厚實、膠質豐富,富含多糖和微量元素,被譽為“林海黑金”。
作為“蒙”字標認證的唯一生產基地,滿歸森工公司依托北緯52°獨特的高寒氣候、豐富的樺木資源及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源,精選適宜品種,嚴格遵循標準化、有機化生產流程,從菌種選育、栽培管理到采收加工,可實現全流程追溯。與森工集團科技分公司(生態研究院)聯合制定的六項黑木耳地方標準,已成為行業規范。同時,白馬經營管護中心在原有黑木耳品種基礎上,反季節培植大球蓋菇、元蘑、滑子菇,確保資源有效利用。
“今年計劃繼續培植10萬袋元蘑、10萬袋滑子菇和10萬袋大球蓋菇,讓消費者隨時都能品嘗到高品質的新鮮菌菇。”周敏慶介紹,中心將持續強化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計劃通過京東平臺、抖音網紅帶貨以及商超直銷等多種渠道拓寬銷路,讓優質產品真正賣出好價錢。
全產業鏈閉環發展
“大家抓緊時間采摘,赤松茸‘開傘’了就達不到一等品要求了……”
7月1日,一場大雨過后,赤松茸長勢喜人,在克一河森工公司赤松茸培植基地內,150畝的赤松茸基地迎來了豐收。連日來,公司員工們搶收新鮮赤松茸,并及時進行晾曬、蒸煮、腌制……高峰期日產量可達4700多公斤鮮品。
為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克一河森工公司深度挖掘食用菌產業潛力,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打通加工銷售環節,實現全產業鏈閉環發展,培植了黑木耳、滑子菇、赤松茸、猴頭菇等多種食用菌。
在經營模式上,加大對培植戶的幫扶力度,加強菌包生產、赤松茸生產基地建設,示范引導培植戶科學種植,并實行精細化管理,建立獎罰激勵機制,逐步實現從“小而散”到“大而精”。通過扶持一批大戶作為典型,帶動以林區中東部為主的林戶不斷壯大食用菌產業規模。同時,鼓勵員工利用林間空地種植中藥材,盤活閑置房屋發展圈養、舍飼等特色生態養殖業,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
克一河森工公司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組織黨員干部帶頭跑市場、引項目、尋合作,與大連華波食品公司成功簽訂赤松茸供銷合同,確保打通產銷鏈條,為優質林下經濟產品開辟了穩定的銷售渠道。
克一河森工公司將組建市場調研團隊,深入分析市場需求,開發特色產品,研發生產食用菌鮮品、保健食品、即食食品等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擴大高端市場份額,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和食用場景。
普惠員工共享成果
“小心點兒摘,別把‘耳片’扯破了。”7月2日,在甘河森工公司食用菌培植基地,培植戶韓繼民一邊麻利地采收著黑木耳,一邊叮囑工人。
甘河森工公司地處內蒙古大興安嶺東南麓,優良的林下生態環境成就了優質菌群,培植的黑木耳、滑子菇等菌菇深受消費者歡迎。
近年來,甘河森工公司積極響應森工集團深化改革、夯實產業發展的要求,以“普惠員工”為目標,持續優化產業發展布局。
2024年,為更好地拓寬員工群眾增收渠道,甘河森工公司啟動“產業帶頭人引領發展計劃”,把貯木場舊址改造為黑木耳和滑子菇培植基地。基地有40座大棚,可擺放菌袋120萬袋,年產量預計超過70萬公斤。扶持創業帶頭人5人,帶動就業33人,幫扶員工年增收2萬元,大棚內水泵、電線、地布等全部無償提供。甘河森工公司工會將食用菌培植產業與困難員工幫扶有機結合,為培植戶提供場地、晾曬架,并聘請專業講師授課指導、答疑解惑,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如今,從標準化生產到品牌化運營、從傳統林戶種植到全產業鏈布局,內蒙古森工集團正以食用菌產業為支點,撬動林下經濟的更多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