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東南部,沁源縣宛如一顆綠色明珠,鑲嵌在太行山區。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0%,沁河自此發源,蜿蜒而過。
作為林業大縣,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沁源縣以深化集體林改為突破口,在確權和經營兩個環節發力,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新路。
確權筑基
“你好,想過來和您核對一下信息……對,這些全部都要算進去……”在景鳳鎮崖頭村,山西順德土地評估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和村干部對轄區林地進行確權。
此次確權是對2009年集體林改歷史遺留問題的進一步化解。
沁源縣組建了由自然資源、林草部門骨干構成的專班,建立“問題臺賬+分類處置”機制。工作人員通過實地測量、查閱檔案和走訪群眾,全面梳理林權問題。同時,利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對林地進行精準測繪,建立數字化檔案。
工作人員在景鳳鎮崖頭村進行林地確權。廉桂琴供圖
“工作都是一個標準流程,要與村干部和村民現場確認,確保應確盡確。確權范圍是全縣12個鄉鎮,目前已經完成75%左右的外業調查。”山西順德土地評估規劃咨詢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祥介紹。
“林地和耕地確權不同。我們堅持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先把不動產權證確權到村集體,再由村里在冊戶籍人員共同成立股份合作社,一人一股,將收益權證發給村民,讓村民共同享有收益。”李祥說。
通過確權,山林有了“身份證”,林農吃下“定心丸”。“收益權證在手,管護更用心,發展更有底氣。”當地林農說。
多元經營
確權之后,如何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沁源縣以創新經營模式為突破口,探索出一條生態價值轉化新路。
青山環抱間,綠樹伴村舍。法中鄉上灣村共有219戶523人,耕地只有1400畝,林地卻多達1萬余畝,村景處處如畫。
“上灣村股份制集體林場成立于2025年1月。此次集體林改面積6193.22畝,共設立原始股份850股,其中村集體占340股、農戶共占510股。村里今年實施了森林撫育,實現經營收入17萬余元,按照集體40%、林農60%的股權結構,集體分紅7萬余元、林農分紅10萬余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陰國亮介紹,“下一步,上灣村將致力于發展林下經濟,開發林菌種植、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特色業態,打造‘林上優質用材+林下復合經營+生態服務延伸’的立體產業格局。”
上灣村村民陰海瑞高興地說:“我家有7口人,占有7股,1月份參與了森林撫育,十幾天掙了3000多塊錢。”
明晰的林權為林業經營注入了強大動力。
沁源縣積極探索林業多元經營,大力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食用菌栽培和林麝養殖,林下種養還帶動了中藥材加工、農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發展。近年來,沁源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來自林業的占比逐年提高。
“沁源縣將持續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為生態建設、產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沁源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晉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