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山林連綿起伏,森林覆蓋率高達79.38%。這里的每一片森林,都是大自然饋贈的珍寶,也是沙縣區人民的綠色家園。近年來,沙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決心,挺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水區”,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天然林、公益林“三改三創”之路,成功放活經營權,極大地激發了生態保護和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高砂林場場長胡貴平展示“生態票” 張昌財供圖
困局:綠色“不動產”的煩惱
沙縣有一半的林子是天然林、公益林,長期以來,天然林、公益林就像 “綠色不動產”,雖坐擁豐富資源,卻因采伐政策限制、經營門檻高、管護成本大等問題,讓林農們頭疼不已。高砂林場場長胡貴平對此感觸頗深:“以前,這片林子每年每畝只有23元補助補償收入,扣除基本管護費用后,所剩無幾。想好好管,可沒錢沒技術,太難了。”類似的困境,在沙縣并非個例。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林農們不想管、無力管,導致許多山林處于管理粗放甚至無人管理的狀態,森林資源的潛力無法得到充分挖掘。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生態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讓林農從森林資源中獲得更多收益,成為擺在沙縣面前的一道難題。一方面,生態保護是底線,必須確保森林的生態功能不降低;另一方面,林農的利益也不容忽視,只有讓他們切實受益,才能調動其保護森林的積極性。
破局:“三改”激發內生動力
面對困境,沙縣區大膽創新,通過改變經營主體、改進保育方式、改寬收益路徑,為天然林、公益林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變經營主體,實現專人管理。沙縣區創新推出三種合作模式,鼓勵村集體和林農將天然林、公益林的經營權流轉至區國有林業企業,實行集中化、科學化的統一經營管理。委托經營,村集體和林農可將無法開展林木采伐利用的純闊葉樹天然林及公益林委托給國有林業企業開發林業碳匯、森林康養、文旅休閑等經營項目,雙方依據約定比例共享利潤。協約改造,對于天然林、公益林中的空地以及針葉樹占比低于50%的針闊混交林,村集體和林農可將林地經營權流轉給國有林業企業開展造林與改造升級,每年每畝可穩定獲得15元的林地使用租金,作為基礎收益保障。訂金收儲,針對馬尾松、杉木占比超50%的天然林、公益林,村集體和林農可以訂金收儲方式向國有林業企業流轉經營權,每畝可預先收取600元訂金,收儲期間每年還能收取6%的收儲資金占用費,待林木采伐銷售后雙方進行最終收益結算。
改進保育方式,邁向科學經營。為解決林農不會管、不懂管的問題,沙縣積極應用近自然培育技術,綜合運用樹種更替改造、擇(間)伐改造修復、定向培育等科學保育措施,逐步構建起以闊葉樹為主的異齡復層林生態結構。更替改造,對以馬尾松、杉木為優勢樹種的,因樹齡老化、遭受自然災害等原因致使生態功能嚴重衰退的林分,選用適宜本地生長的鄉土闊葉樹進行替換種植,致力于打造以闊葉樹為主體的闊葉林生態系統,恢復林地生機與活力。修復改造,采用目標樹經營法,制定差異化改造方案,對于以闊葉樹為主、伴有少量馬尾松、杉木的林分,按照合理保留株數控制采伐量,開展單一針葉樹種擇伐補植闊葉樹或間伐林下套種闊葉樹,培育出層次豐富、年齡各異的異齡復層林。定向培育,利用地形優勢和公益林經營周期長的特點,精準施策,培育大徑材、珍貴材以及水源涵養林、景觀林、碳匯林等高價值林分,進一步挖掘森林在水資源涵養、經濟價值創造、糧食安全保障和碳匯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潛力。
改寬收益路徑,促進多元增收。針對林農收益微薄的問題,沙縣區采用聯營山場收益按約定比例分成的模式,使得村集體和林農的涉林收入顯著提升。多渠道盤活資產,天然林、公益林流轉后,在原有補助補償收入的基礎上,村集體和林農每年每畝林地還可額外獲得林地使用費15元、收儲訂金占用費36元,增加財產性收入。多方式利用資源,委托經營模式中,項目委托開發收益由國有林業企業與村集體(林農)按照2:8的比例分成;協約改造模式中,空山造林利潤雙方按8:2分成,林木租賃經營利潤則是5∶5分成;訂金收儲方面,每畝利潤在2000元以內的,扣除訂金后,國有林業企業與村集體(林農)按2:8分成,超過2000元的部分,分成比例進一步向村集體(林農)傾斜,達到0.5∶9.5。通過科學合理的林木采伐利用,充分激發村集體參與經營的積極性,增加經營性收入。多角度策劃項目,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低效林改造等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發展森林康養、文旅休閑等特色林業產業,開發林業碳匯等生態產業,深度挖掘森林資源的潛在價值,增加開發性收入。以林業碳票開發為例,依據當前市場銷售行情,在5年監測期內,每畝林地預計可增加40—50元的收入。
新局:“三創”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為充分釋放綠色資源資產價值,沙縣探索創設“生態金”“生態票”“生態貸”,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現實收益。
創設“生態金”,健全補償體系。在天然商品林停伐管護補助、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補助的現行政策基礎上,通過推進經營權流轉,新增林地使用費、資金占用費以及木材采伐收益分成等收入,統稱“生態金”。這一創新舉措有效完善了生態補償補充體系,讓生態保護的經濟回饋更加多元、豐厚。
創設“生態票”,完善增收機制。“生態票”作為林權權利人在聯營山場的收益憑證,分為委托經營、協約改造和訂金收儲三種類型,不僅具備兌現、流轉、抵質押的基礎權能,還被賦予金融屬性,實現溢價增值。2025年,“生態票”升級為“福林票?生態型”,功能更加豐富、應用場景更為廣泛。2024年6月25日,沙縣區發放全國首批林業“生態票”,涉及高砂林場5029畝天然林、公益林的經營權流轉。高砂林場場長胡貴平興奮地說:“有了這‘生態票’,僅林地使用租金和收儲訂金占用費,每年收益就從9萬多元增加至19.54萬元,以后還會更多!”
創設“生態貸”,優化金融服務。沙縣農商銀行面向持有“生態票”的林權權利人,創新推出“福村?生態貸”,已在29個村授信2000萬元,其中鳳崗街道村頭村就憑借“福村?生態貸”獲得了100萬元授信,用于鄉村振興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曾經困擾鄉村發展的資金瓶頸得以突破。同時,國有林業企業依據“生態票”收益值為該貸款提供擔保兜底,成功搭建起綠色金融與生態資產的橋梁,為村集體和林農解決資金難題。
蝶變:綠色發展的新畫卷
如今,讓人發愁的“綠色不動產”變成了村民們的“綠色銀行”。沙縣通過天然林公益林“三改三創”模式,成功劈開“兩山”轉化新通道,在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方面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果。
森林質量穩步優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沙縣國有林業企業積極與林業院校、科研部門合作,共同探索科學的森林經營規劃,在天然林、公益林的經營過程中,不斷嘗試和運用專業技術。隨著保護培育和修復改造提升“雙千”示范工程,以及碳匯林建設與林業碳票項目開發“雙萬”工程的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逐漸豐富,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強,生態環境有了較為明顯的改善。
收入增長初顯成效,鄉村發展注入活力。在“三改三創”模式的推動下,村集體天然林、公益林財產性收入實現了較為可觀的增長。從原本每年每畝18.4元的國家補助,到協約改造后的33.4元、訂金收儲模式下的54.4元,提升幅度較為明顯。目前,已在12個鄉(鎮、街道)的33個村(場)完成5.39萬畝經營權流轉,按照當前趨勢預估,流轉期內有望為村財增加財產性、經營性和開發性收入超5000萬元。這些收入為鄉村各項建設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
三明市沙縣區森林資源收儲管理有限公司、三明市沙縣區兩山生態資源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被全權委托給沙縣區林業局管理,具體承接天然林公益林“三改三創”實踐工作。借助國有林業企業專業優勢,通過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激勵機制,培育出一批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提升了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為深化林改提供了人才與資金支持。
“三改三創”模式的相關改革經驗極大增強了沙縣林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思路。
上一篇:江西上猶以綠色金融激活萬畝竹海
下一篇:四川宣漢多元業態點亮消夏避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