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計劃是,到2025年,全市竹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規模,成為全國竹產業和造紙行業的主陣地。”這是赤水市副市長袁貴平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的全市竹產業的錨定目標。
赤水,黔北門戶,紅色之城。近年來通過竹、畜、藥、果的產業化經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并帶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其中,竹產業被市政府定于首位,政策暖流護航,使赤水竹木類加工企業逼近300家,竹產業產值也超過74億元規模。按照構想,赤水將在貴州打造一個200億級以上的主板上市公司和貴州第一家林業產業上市公司。
做大做強竹企業,既是赤水依托特有資源推動經濟發展迫切愿望的折射,也有賴于更多頭部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的參與和共建。如何培育和吸引更多企業主體,如何帶動產業鏈條共赴高端,都在擺在赤水面前的重要課題。
土地流轉
從遵義一路向北,進入赤水地界后,滿目翠綠、滿山翠竹。赤水82.5%的森林覆蓋率位居貴州首位,18萬竹農人均竹林面積7.4畝和100%的覆蓋度,則位居全國第一,因此被譽為“中國竹子之鄉”。
2001年,赤水市被列為退耕還林工程試點縣(市)。竹子因種植廣泛、采伐后可循環生長利用,在退耕還林樹種選擇中脫穎而出,赤水市從此開啟“退耕還竹”,廣袤竹林拔節而生。當時,赤水GDP躑躅在20億元之下。如何盤活竹林,轉化為經濟效益,成為重要課題。
“土地流轉”是破題鑰匙。赤水通過不同經營模式推動遠山閑置竹林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完成遠山閑置竹林盤活利用超14萬畝。
以大同鎮為例,這個地處赤水市西部的小鎮,2021年引進企業流轉遠山閑置竹林3萬畝,在一次性支付竹林流轉費的同時,根據企業效益實行年度二次利益鏈接分紅,最終實現“一次流轉、六次收益”。
成為貴州全省最大竹資源儲備基地后,赤水逐步構建起“山上栽竹、林下養雞、石上種藥、竹水養魚”的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體系。如今的赤水,依然經常看到金釵石斛等名貴中藥,竹雞蛋和竹水魚也成為不少家庭的自養菜肴。
但要想真正做大竹產業,更為標準化、高效率的工業助力才能事半功倍。
貴州赤天化紙業股份有限公司,與不少A股公司都有交集。它是山鷹國際的重要竹漿供應商。圣濟堂借殼后,此前赤天化紙業的部分高管如今已經“轉場”圣濟堂任職。在赤水竹產業發展過程中,赤天化紙業已經成為“以竹代塑”的先鋒力量。
記者在公司現場看到,竹原料堆積如山,經過發酵、漂白等20多道工序,變成一捆捆原紙。這里是目前世界上工藝技術最先進、單系列產量最大的竹漿生產企業,紙漿產能36萬噸/年,年度產值超過20億元。這些紙漿有的制成抽紙、餐盒、雞蛋托;也有的借助科技創新走向高端。
2018年起,聯想集團在部分筆記本電腦包裝中,采用赤天化紙業的竹漿板做起工業包裝,這在電子信息行業尚屬首次,打破了行業近十年新材料、新技術缺少突破的歷史。目前, “以竹代塑”的已經形成了可復制的“綠色”經驗,帶動了越來越多企業使用新型竹纖維材料工藝。
赤天化紙業總經理王宏偉介紹,“以竹代塑”大勢所趨。“當時有美國產業人士看到公司產線非常驚訝,沒想到竹子能造紙能做漿。與木材資源相對緊張相比,竹子代表的植物是2-3年就可以長成,且主要生長在中國;即使最后丟棄掉,也可以堆肥。“今年,我們將在商用產品上做全部導入。初步核算的結果是,減少塑料使用1500噸,相當于減少1億瓶礦泉水瓶用量。”
做大做強竹企業
這只是赤水竹木產業的一隅。
袁貴平介紹,目前赤水同類企業(作坊)近300家,規模加工企業16家,初步形成竹建材、竹裝飾、竹工藝品、全竹造紙、竹家具和竹筍加工6大系列300多個品種。企業主體攪動產業春水,去年赤水竹業產值已達74.6億元,占貴州省竹產業產值接近6成。
“一根翠竹富了一座城”, 袁貴平表示,“竹子已經成為赤水產業發展的原料車間。一根竹子吃到底,從最初的種竹、賣竹,到初級加工,再到精細加工,赤水竹產業鏈已趨于成熟。”
這為赤水大力發展竹產業帶來信心。做大做強竹企業成為重要戰略。“目前,以赤天化紙業、紅赤水集團為代表,赤水頭部企業已經初露端倪。未來我們還會在強化項目主體培育,比如,促成龍頭公司總部落戶赤水,在貴州打造一個200億級以上的主板上市公司和貴州第一家林業產業上市公司。” 袁貴平表示。
倘若戰略落地,不僅赤水將迎來首家A股公司,貴州省也將迎來首家林業上市公司。
竹產業的資本路徑并非憑空而生。赤水也曾擁有早在2000年就已經上市的赤天化生產基地,這里曾是貴州省最大的氮肥生產基地,生產的拳頭產品赤牌尿素在貴州省內市場占有率達70%,當年在現金流管理等方面一度超越貴州茅臺。如今赤天化已經更名圣濟堂,赤天化集團也構建起煤化工+醫藥大健康雙主業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總部設在貴陽。
袁貴平透露,在“十四五”時期,赤水以打造生態竹木循環和綠色食品加工兩大產業集群,建設全國最大的竹循環利用示范基地。“將全力推動生態竹木循環首位產業發展,搶占竹產業發展的制高點、話語權,力爭到2025年竹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努力打造全國竹產業高值化利用主陣地。
有待招大引強
赤水今年工作的的重要發力點是“招大引強”。
袁貴平表示,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及貴州全省大招商年,都給赤水帶來重要機遇。“我們要大力推進產業轉移招商、股權招商和產業鏈招商,目前正在對接的有戶外竹板材、重竹安全屋、竹漿模塑、竹葉黃酮素提取、竹纏繞管道、林下經濟種植、竹飼料等項目。”
生態產業化只能初步解決標準化和規模化問題,還有更長的挑戰等在前面。
袁貴平舉例說,產業集聚不高端、產業鏈條不夠長等,都是問題。“要想深化發展竹產業,需要做到‘竹智多謀’,在全竹高值化上深謀遠慮,放眼長遠。尤其要推進‘全竹高值化’開發利用,全面提升竹材附加值,延長竹材加工業鏈條,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無論對于發展竹產業來說,還是對于赤水對接資本市場來說,借助高端企業的入局,實現科技含量的提升,是最可行的路徑選擇。
聯想集團白巖對記者介紹,“竹纖維包裝”只能被作為一個切入口。無論對于企業來說還是產業來說,都需要持續推進全生命周期的“零塑”探索,通過科技創新帶動竹纖維應用從所謂的“低端”走向“高端”。
“聯想除竹纖維包裝外,還會通過研發無塑包裝、趨海塑料回收等方式實現減塑降塑,以達到減少包裝材料消耗的目的。這是聯想集團強化ESG體系建設、驅動綠色創新的重要支點。”白巖表示,此前,聯想曾承諾于2050年實現全價值鏈凈零排放,并獲得科學碳目標倡議組織核準。
除了吸引上下游的大型企業之外,如何實現高端化和高值化,都是赤水面臨的重要課題。袁貴平舉例說,“在新能源電動車電池正負級應用方面,竹炭大有用武之地。我們還在設想讓竹纏繞材料應用在高鐵車廂、供排水管道等場景。要想發展類似企業,赤水急需引進企業和人才。”
通過建平臺“筑巢引鳳”是一條可選路徑。目前赤水正全力推進“一院一館兩中心”建設和運營,項目總投資7198萬元。“我們將以貴州省新時代竹產業研究院為平臺,邀請國內部分特聘專家、學者加入研究院,打造研發基地,力爭在新型產品研發生產上取得新突破。” 袁貴平表示。
白巖認為,一眾企業齊力創新,延展竹制品的應用場景、擴大應用領域,將是赤水完成既定目標的關鍵支撐。“這個過程,只有更多頭部企業參與到竹產業的科技創新研發,才能讓竹產業煥發更多的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