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68国产精品亚洲,国产精品自产自拍,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午夜电影网

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青春植新綠 大漠繪丹青

——記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三北治沙青年突擊隊
發布時間:2025-07-28 09:30:33  來源:林草價值網鏈

701dffa2bcd2673991cab3ccd6ebcc2.jpg

磴口縣三北治沙青年突擊隊在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

烏蘭布和,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烏蘭布和”在蒙古語中意為“紅色公牛”。近百年來,這頭“紅色公牛”橫沖直撞,吞良田、毀房屋、造風沙,每年還將7000多萬噸泥沙注入黃河,威脅母親河的安瀾。

在烏蘭布和沙漠腹地,一支青年治沙隊伍用青春和汗水澆灌出一片片新綠。他們開渠栽樹,積極探索黏土、柴草壓沙辦法,在烏蘭布和沙漠東側建起308里防風固沙林帶,保障了河套灌區的糧食安全、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他們,就是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三北治沙青年突擊隊。

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今天,新時代的治沙青年堅守在烏蘭布和,續寫著沙漠變綠洲的奇跡。前不久,磴口縣三北治沙青年突擊隊榮獲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接力奮斗 沙漠染青翠

如今,磴口縣城外的烏蘭布和沙漠,一排排整齊的草方格向遠處延伸,一個個沙丘被牢牢鎖住,一排排防護林環繞著村莊。這樣的景象,是磴口人民幾十年如一日戰天斗地的成果。

磴口縣地處黃河幾字形河道的拐彎處,緊挨烏蘭布和沙漠,全縣有70%的土地面積是沙漠。為了保護家園、保護黃河,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沙漠”的主題在磴口縣從未改變過。

從1950年開始,磴口縣首任縣委書記楊立生帶領全縣人民開始了一場深入持久的治沙造林、封沙育草運動。時年33歲的楊力生組織成立了磴口縣第一支治沙青年突擊隊,隊員們在沙漠中摸爬滾打、開渠栽樹,探索出使用黏土、柴草固沙的方法。到1959年年末,聞名全國的308華里防護林建成,為烏蘭布和沙漠東侵畫上了休止符。

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局長、三北治沙青年突擊隊隊長吳彥杰是土生土長的磴口縣人,小時候飽受風沙之苦。“我們當地流傳一句話,‘三天不刮風,不叫三盛公’。”深受風沙肆虐之苦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想辦法治沙,用葵花桿、柳樹條栽籬笆,壓沙子,否則一場大風下來,就可能家園不在。

“早期還沒有路,車開不進去,就騎著自行車,帶著樹苗、工具、糧食和水去治沙防沙。”吳彥杰回憶,當時,全縣的干部群眾一起奮戰在沙窩里,從天不亮一直到太陽落山。風沙吹得人睜不開眼睛,嘴里、耳朵里都是沙子。吃飯只能用頭巾蒙上頭,隨便吃兩口。但是沒有人抱怨,大家都干勁十足。

“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懷著這樣的信念,幾十年來,許許多多的治沙人加入青年突擊隊,涌現出黃偉、烏漢圖、韓應聯等一大批青年治沙典型。“大漠愚公”謝恭德帶領妻兒老小挖渠開荒,堅持植樹造林40年,讓5000畝寸草不生的沙漠披上綠裝;韓應聯二十五載如一日堅守沙漠,為解決梭梭林退化問題連續兩年蹲守試驗田,最終找到修復良方……在共同治沙的過程中,各族青年凝聚起了團結奮斗、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攻堅克難 筑起“綠色長城”

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青年突擊隊隊員何文強的微信名叫“沙漠綠洲”。讓這片沙漠變成綠洲,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何文強的家在烏蘭布和沙漠邊緣的一個村子。“記得小時候,春天剛剛種下的蔬菜莊稼,一場大風過來全被吹跑,農作物常常要播種好幾次,又被大風刮跑好幾次,真是苦不堪言。當時我就想,防沙治沙無論如何都要做好。”

何文強回憶,過去植樹效率很低,要靠人力把樹苗背到沙丘中,一個人一天只能栽2.5畝。“只有把路修通了,人員、設備、樹苗才能進入沙漠。”

參加工作后不久,何文強參與了修路勘測工作。他們深入烏蘭布和沙漠腹地,進行勘驗、定樁、放旗等工作。一行人頂著高溫烈日、用時斷時續的GPS信號辨別方向,還要小心流動的高大沙丘。一天下來,嘴唇被風吹得干裂,腳上也起滿水泡。隨著沙丘中的作業路一條條建起來,各種現代化機械設備陸續投入使用,治沙條件一年年好轉。近年來,青年突擊隊探索出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更是讓沙漠綠化從“人海戰術”向“智慧治沙”轉變。

針對春季烏蘭布和沙漠風大、氣溫低、沙丘移動性大,新栽樹苗極易遭受沙埋、霜凍等災害的難題,青年突擊隊探索出冷藏苗避風造林技術,利用低溫保鮮技術,讓苗木處于休眠狀態,延緩苗木發芽期,等到氣溫高、風沙少、降水增多時出庫栽植,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以前一年一季造林,有了冷藏苗避風造林技術,一年四季都可以造林了。”何文強說。此外,隨著無人機航拍、遙感監測、大數據分析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青年們探索出了窄林帶、小網格、低耗水的農田防護林技術模式,并推廣至新疆、甘肅等地。

20世紀50年代,磴口人民奮戰十年建成的308防沙林帶,是磴口模式的起點,也是一座精神豐碑。進入新時代,青年突擊隊和磴口縣干部群眾一起,結合工程固沙﹢灌木造林﹢封育等方式,打造了新的“308鎖邊林帶”,讓沙漠腹地又有了一條新的“綠色長城”。

產業創新 生態經濟雙豐收

在烏蘭布和沙漠腹地,一排排光伏板整齊鋪設,光伏板下是稻草扎成的方形格,草方格中央栽種著梭梭、沙棘等沙生植物。利用沙漠的光能資源,磴口縣大力發展光伏綠色清潔能源,通過“光伏﹢生態治理”做到“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開啟“光伏治沙”新模式。

“早在2011年,磴口縣便率先開展了光伏治沙項目。”治沙青年突擊隊隊員姜龍文介紹,光伏板不僅能發電,還能降低地表溫度,減少水分蒸發。通過稻草壓沙,并拓寬光伏板的間距,提高光伏板的高度,為植物留出生長空間。在光伏板中間種植梭梭等耐寒植物,不僅能防風固沙,還減少了風沙對光伏板的磨損。

“現在,在梭梭的根部還接種了肉蓯蓉,到第三年,就能采挖肉蓯蓉,預計每畝可實現產值2000多元,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姜龍文說。

依托“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帶動鄉村振興”的四位一體循環產業發展模式,當地探索出了新的防沙治沙業態。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雇傭當地農牧民架設光伏板、壓草方格、挖肉蓯蓉等,帶動群眾就地就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如今,磴口縣各類生態治理和沙產業經營主體達90余家,打造了荒漠中藥材、沙區養殖業、沙漠生態旅游等特色沙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一條讓沙漠增綠、讓資源增值、讓企業增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正在磴口縣徐徐鋪展。科研強基 建成“塞上江南”  

如今,磴口縣的林草覆蓋度已經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04%,提升到現在的39.1%,建成了林茂糧豐的“塞上江南”。“綠進沙退”的變化背后,是扎根磴口的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以下簡稱沙林中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沙林中心高級工程師、青年突擊隊科技組組長李帥的主要工作是結合區域實際,對黃河幾字彎區域的荒漠生態系統質量進行評估,以及治沙樹種的選育和結構優化。長期以來,他和隊員們對干旱區植物資源進行調查、收集、保存,并基于水資源承載力,研究如何優化林草配置,使其能夠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

在林草資源的調查和采集中,李帥和同事經常深入沙漠、戈壁。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地、陰山、賀蘭山,都留下了他們考察工作的足跡。“采回來的種質資源,會補充進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進行繁育和保存,測定其生長特性和抗旱特性等,并進一步選育和推廣。”李帥說。

建好防護林,樹種的選擇很重要。李帥介紹,建設農田防護林的喬木樹種要求樹干筆直,生長速度又不能太慢,所以楊樹是比較適合的樹種。沙林中心引進了上百個楊樹品種,并且在北抗楊基礎上進一步選育出了能夠抗天牛的沙林楊。

除了建防護林的喬木樹種之外,梭梭、沙棘、花棒、沙拐棗等也都是常用灌木造林樹種。其中,沙林中心培育的多個沙棘品種的推廣應用,也在逐漸豐富著烏蘭布和沙漠的生物種類。

沙棘渾身是寶,不僅能防風固沙、涵養水土,還能帶來經濟效益。李帥介紹,從外地引進來的沙棘,起初存活率不是很高。風沙的侵蝕、地表高達六七十攝氏度的高溫,都會損傷根莖枝干,造成沙棘苗死亡。團隊想了一系列辦法,比如在植物枝干上纏塑料膜來減輕風的侵蝕,鋪設紅土來給地表降溫等。不久前,磴口縣與沙林中心合作,在烏蘭布和沙漠開展500畝沙棘示范種植,栽植了4個不同品種的沙棘苗4萬余株,為“三北”工程六期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991年出生的李帥從小在磴口縣長大。回到家鄉工作十年來,他切身感受到身邊環境的巨大變化,沙漠里的樹種越來越多,栽植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小時候,從家門口走幾步就是沙漠,現在可能走十幾公里也不一定能見到沙。”

一代代奮斗,一代代傳承。磴口治沙青年們用實際行動擦亮了青年突擊隊的鮮艷旗幟,為烏蘭布和沙漠變綠洲的傳奇續寫新時代的動人篇章。


作者:陳晰責任編輯:胡萌萌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浦区| 遂宁市| 外汇| 桦南县| 保靖县| 山丹县| 遵义市| 沾益县| 灵宝市| 衢州市| 平利县| 贡山| 铜梁县| 乐陵市| 乌兰察布市| 柘城县| 四平市| 德江县| 朝阳市| 岳阳县| 南昌市| 宣汉县| 离岛区| 遵化市| 固始县| 九江县| 大邑县| 黄梅县| 蓬安县| 镇远县| 汾阳市| 卢龙县| 彩票| 西城区| 盐津县| 广饶县| 蛟河市| 手机| 清丰县| 交城县|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