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好奇心,感到萬物皆美,是自然教育對孩子能夠產生的影響力。
從生態立縣的振臂一呼,到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的探索先行;從一江清水出開化的使命擔當,到百里金溪畫廊的生態實踐。近年來,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立足良好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打通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而這一次開化又不負眾望,用生態的金鑰匙打開了自然教育的大門。
大山深處的自然科普館
逼真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豹貓準備捕食樹上的鳥雀、大野豬帶著小野豬覓食、石頭旁留下蛇蛻下的皮……這是以開化縣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為核心的科普博物館,也是藏在深山里自然教育的一扇窗口。
“快看,熊出沒!”2023年8月的一天,一大早,一群參加研學的小學生一走進錢江源國家公園科普館的標本展示區,就被一只巨大的亞洲黑熊吸引了。錢江源國家公園科普館館長周露露坦言,“經過試運營并不斷優化,科普館已進入向公眾全面開放的階段。像這樣的研學團隊每周都要接待好幾批,尤其是周末和節假日,講解人員經常忙不過來?!?/p>
作為我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最大科普館,錢江源國家公園科普館總用地面積1.5萬余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640平方米。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家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特色的主題性展館,擁有我國最大的仿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展廳,有1800余個各類動植物標本,更是國內標本種類最豐富的展館之一。
“之前這里的保護區和村鎮,就有設想建設科普館、博物館等自然教育與生態旅游場所。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成立后,出臺實施三年行動計劃,把科普館等場所建設納入計劃。中央和省里專門劃撥了試點經費,管理局在‘三館一園’投入了1億多元,其中科普館建設的投入達到6000多萬元?!卞X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社區發展與建設處副處長何斌敏介紹道,“科普館運營體現‘全民公益性’原則,免費對公眾開放、講解,同時為各類教育研學機構提供支持,實現國家公園‘全民共享’的目標?!?/p>
除了學校、機構組織的研學團隊,更有不少人帶著孩子家人,專程從城市自駕游到這個偏遠的科普館來看看?!霸囘\營一年以來,入館觀眾突破了3萬人次,雖然這個數據與城市中的博物館不能相提并論,但對于一個位于浙西開化縣深山村莊的新建科普館來說,這個參觀人數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敝苈堵墩f。
因為一個館去一個地方,錢江源國家公園科普館做到了!
源于當地的自然教育師
2018年,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提出“環境教育立園”的發展理念及思路,深化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和人才培養,完善科研科普基礎設施,努力使國家公園成為開展自然教育的“生動課堂”。
隨著錢江源國家公園科普館、開化暗夜公園天文館等一批自然教育場館陸續建成,在“環境教育立園”的理念下,以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為核心的課程設計和人才培養,也成為自然教育的關鍵突破點。
“老師,這株多肉比其他的都‘肥’”“我覺得這株最漂亮”……開化縣林山鄉利平村的浙西多肉莊園自然教育師周芝君帶著50余位小學生前往林山鄉利平村多肉莊園開展自然教育活動。
周芝君是開化縣首位自然教育師,在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從事自然教育工作已有3年。據她介紹,共有32名學員從首屆錢江源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師培訓班畢業,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自然教育師的大家庭。
在這32名學員中,有不少都是來自周邊村鎮的村民,培養本地從業者、村民成為博物館講解師、自然教育師、“農民科學家”,為研學團隊講解、實地體驗等服務,也是錢江源的一大創新。
“這些自然教育師們有的曾以務農為生,后來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錢江源觀測研究站,協助開展生物多樣性基礎科研工作,最長達10多年,正式崗位是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員,我們也稱他們為‘農民科學家’。他們對當地動植物和戶外活動等極為了解,又經過專業訓練掌握了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采集、監測、調查、保護救助知識?!卞X江源管理局科研監測中心主任余建平說,“現在他們利用空閑時間,做自然教育師,不僅將這些經歷和收獲進一步傳遞給前來生態研學的青少年,通過帶研學團隊講解、授課等形式,服務一天還有300—500元收入?!?/p>
為形成科學權威的自然教育課程主題框架,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組建專業團隊在國家公園范圍內開展了為期兩年的現場調研工作,充分挖掘國家公園自然教育資源本底條件,共記錄了可供開展自然教育的500余種植物和近300種動物物種,設計形成5個自然教育解說主題,并出版《打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之窗——錢江源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讀物》《錢江源國家公園人員解說手冊》等科普類叢書。而這些課程及叢書,也成為周芝君等人開展自然教育的主要素材來源。
生動奇妙的自然學堂
全國最大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科普館,原生態的自然教育師,地道的“農民科學家”……這些年,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自然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除了搭好“戲臺”,也在全力招攬“主角”。
在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汪長林看來,自然教育不是“走馬觀花”,而是需要系統、完整的課程,讓學生在親近自然的課程體驗中培養“綜合思維”素養,強化研學成果、增益科學精神。
那么,這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自然教育窗口又是如何讓孩子們獲得自然教育啟蒙、托起孩子們的生態科學夢想的呢?
在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孩子們可以跟隨自然教育師探訪古田山,去中國科學院研究站體驗科研學者的日常工作,深入大山之夜尋找自然的神秘感……“錢江源國家公園研學課程體系的定位和一大特色,就是森林生態或者是植物科學家體驗。把國家公園一線的生態研究工作,轉化成青少年可以直接參與和體驗的研學課程,從而激勵孩子們對國家公園的認同感。”研學課程項目組負責人、復旦規劃院生態環境分院自然教育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雍怡介紹說。
基于大山的獨特資源,錢江源管理局開發了課程教材教具,也得到了全社會的支持和認同。為了進一步播撒自然教育的種子,管理局將這些獨有的課程教材教具免費授權給第三方公司團體使用,支持自然教育和研學機構,利用錢江源的場館、課程、師資、認證等資源,在遵守國家公園規定的情況下開展教學活動。
“我們與衢州、開化本地中小學校、研學機構合作,實施普惠性的自然教育服務,比如每年組織3000名開化五年級學生來錢江源進行科普教育。同時,越來越多外省市比如上海、杭州的研學機構利用我們的條件,招募學員組織一周左右的研學課程、夏令營等,深入地體驗完整的國家公園生態之旅?!焙伪竺粽J為,自然教育將會是國家公園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產品之一,讓公眾在親身體驗中更加直接、全面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