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批林業碳匯試點市,浙江省衢州市堅持以林業碳賬戶為突破口,構建起數字賦能、場景融合、縣域創新的林業碳匯發展模式,在林業碳匯管理、價值轉化和機制創新上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綠色金融+雙碳行動”的改革范例。
數字賦能
“碳賬戶就像森林的‘銀行賬戶’,存的是‘綠水青山’,取的是‘金山銀山’。”衢州市林業局國土綠化處(森林碳匯處)處長方遠鵬介紹,衢州以林業碳賬戶為“底座”,打通了數據采集、碳匯核算、項目開發鏈條。
目前,全市已建立林業碳賬戶48.95萬個,森林植被碳儲量達2400萬噸。依托該“底座”,衢州開發碳普惠、碳金融、碳監測、碳項目四大場景,助力全省21.27萬畝“浙林碳匯”項目開發實現落地上圖,并成功嵌入CCER項目開發功能,解決多項項目開發流程中的痛點。
同時,創新推出“浙里種樹”應用,吸引41.5萬人次以掃碼種樹、認養等方式參與義務植樹并獲碳積分,普及“雙碳”理念。
縣域創新
立足“一縣域一特色”,衢州6個縣(市、區)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碳匯發展模式。
柯城區創新“一村萬樹”林碳期權模式,打造“種植樹木—認購樹木—認購碳匯”全鏈條,讓鄉村零散林木成為可交易的碳資產。
衢江區開發“鄉村碳匯寶”,建設“碳普惠”場景,激活鄉村碳匯交易“微循環”。
龍游縣依托竹資源優勢,開展竹林收儲交易,推動筍竹加工產業集聚,構建“竹林碳匯+低碳制造”循環經濟。
江山市與高校合作開發“竹木固碳程序”,量化竹木制品固碳價值,助力竹木產業綠色升級。
常山縣聚焦28萬畝油茶資源,探索“增匯+減排”低碳經營路徑,構建可復制的油茶產業碳匯模式。
開化縣以國家儲備林項目為抓手,深耕造林與森林質量提升,筑牢“綠色碳庫”基底。
衢州向亞運會、烏鎮峰會等大型會議(活動)出售“浙林碳匯”,簽約25家省內公共機構以購匯抵排,完成浙江省首例“碳匯賠償”案件,創新“環境修復+碳匯補償”模式,并通過“碳金融”將碳賬戶與綠色信貸結合,撬動金融支持100.7億元,實現“碳資產”向“金融資產”轉化。
科技引領
衢州聯合國家林草局規劃院、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等機構,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在柯城、衢江布設智能監測點,實時傳輸森林碳儲量數據,實現“水表式”精準監測。
積極參與標準制定,制定《林業碳賬戶平臺建設規范》市級地方標準,開創單株樹碳計量方法,參與起草浙江省首個《森林植被碳儲量計量監測規范》地方標準,為全省碳匯核算提供統一技術規范。2024年,衢州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分享碳賬戶實踐,獲國際專家高度認可。
下一步,衢州將以“1161”為抓手——迭代一個數字化平臺、完善一套監測系統、打造六大示范、申報一個國家級標準,持續深化林業碳匯試點,在CCER項目開發、全域碳匯監測、縣域模式創新上攻堅突破,努力形成具有衢州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林業碳匯“金名片”。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安徽頒發首批省級林業碳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