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東營市搶抓獲批全國首批、黃河流域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契機,立足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探索形成了“5+9+5+4”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東營路徑”。
聚焦可量化,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五個一體系”。構建了典型自然資源“一張圖”,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提供基礎數據支撐。編制生態產品“一份清單”,明確了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對象。制定出臺《東營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規范(試行)》“一項規范”,科學指導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工作,完成山東省第一個地級市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一套制度”,對核算工作流程、部門職責分工等作出明確,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常態化奠定基礎。搭建智慧核算“一個平臺”,實現了全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自動化、智能化管理。
聚焦可轉化,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九項推進機制”。立足黃河三角洲特點,基于不同生態產品的經營性和公共性屬性,創新9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機制,促進生態產品價值的差異化實現。針對經營性生態產品,著力構建生態產業化政策、區域公共生態品牌等三項機制,創建“黃河口”生態產品公共品牌體系,重點打造了以黃河口大米、大閘蟹為代表的“黃河口農品”,“黃河口”公共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針對黃河口國家公園公共性生態產品,探索黃河口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生態補償等機制,為上級決策提供依據。針對維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立“生態券”、附帶生態修復條件的土地供應機制、點狀供地等土地保障政策機制。
聚焦可復制,形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五種形態模式”。構建“草——牧——園”濱海鹽堿地治理+綜合利用模式,畝均純收益達到1485元,實現了鹽堿地由“高耗、低效”開發向“高效、高質、高值”綠色生態利用轉換。構建“金湖銀河”城市濕地修復+價值提升模式,大力實施片區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構建“龍居鎮”沿黃生態修復+綜合開發模式,龍居鎮全面整合林海、濕地、康養、文化、旅游等優質資源,多路徑盤活和共享“綠水青山”,全鎮49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元以上,實現了生態高水平與發展高質量相得益彰。構建“潤松農業”林草資源修復+產業化經營模式,潤松農業公司投資3億元實施林草資源修復基礎上發展生態循環林下經濟,年產值達1.5億元以上,帶動周邊15個村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萬元,走出一條以生態保護修復促進產業發展的可持續之路。構建“水權置換”生態資源指標交易模式,選擇典型片區進行黃河水、長江水指標交易,目前,已完成4筆水權交易,共計2500萬立方米,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
聚焦可持續,構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四大保障體系”。堅持規劃引領。高標準編制了多個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為持續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供規劃保障。堅持法治護航,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規,為生態保護修復提供法治保障。堅持科技支撐,與中咨集團生態所簽署黃河三角洲生態產品價值科創中心共建協議,依托中咨集團生態所、中科院生態中心、山東大學等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領域頂級專家團隊,對試點開展全過程技術支撐。堅持金融服務,加大綠色金融創新,形成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良好運作機制和有效服務模式。
日前,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中咨集團生態所簽署黃河三角洲生態產品價值科創中心共建協議,旨在組建由國內知名院士和權威專家構成的顧問委員會,形成科學研究與試點推進高度融合的創新平臺,為東營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技術體系、交易體系、政策體系和考核體系提供長期穩定駐點技術支撐。
上一篇:任城區“N+抬頭看”防控美國白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