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必須抓緊抓好的工作。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要結合青海優勢和資源,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體現本地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2021年6月7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結合實際、揚長避短,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要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要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和成果轉化力度,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激發創新活力。要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夏至時節,一泓碧水清波蕩漾,蜿蜒穿過城區,奔向遠方。當時間走到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的時刻,定睛回眸,歲月滔滔,雖有蜿蜒曲折,但卻一路奔騰,洶涌向前。
百年櫛風沐雨,曾經遙遠的青海已在新的發展道路上縱橫馳騁;百年篳路藍縷,一個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新青海正向世人走來。
舒展今日青海的畫卷,一座座現代化工廠拔地而起,傳統工業提質增效,點亮了“智能之光”;一塊塊光伏板如同藍色海洋,高大風機昂揚屹立,一線銀絲連接青豫;筑牢三江源頭生態屏障,青海綠色有機產品擺上全國人民的餐桌,越來越多游客涌向青海,與青山綠水為伴,兩岸青山變金山……
皚皚雪山、藍天綠地,青海592萬各族群眾在這片高原大地描繪著自然環境優渥、經濟高質量發展、各族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藍圖。不負韶華,風雨兼程。一路走來,藍圖規劃正在變為現實畫卷。
聚焦效能
以循環激活綠色發展內生動力
青海之西,昆侖山下,鹽田如塊塊碧玉。
2016年8月22日,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鉀肥分公司碼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要制定正確的資源戰略,加強頂層設計,搞好開發利用。循環利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全國都應該走這樣的路。
一直以來,由于我省地處祖國內陸,工業產品的市場和原料“兩頭在外”,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優勢。因此,我省通過產業集聚發展,以循環經濟模式延長產業鏈,一方面實現資源的集約化利用,一方面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形成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得益彰的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
一組數據說明了這樣的變化:目前,我省鹽湖工業已形成鉀鹽、鈉鹽、鎂鹽、鋰鹽、氯堿五大產業集群。穩定國內鉀肥產量和自給量,成為支農肥的“壓艙石”,鹽湖資源開發利用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由單一利用型向綜合利用型轉變,初步形成了鹽湖資源深度開發與能源化工、有色金屬、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融合發展的循環產業體系。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以“綠”為進,我省打造綠色循環的產業體系的步伐從未停歇。通過持續優化產業布局,促進集聚發展,突破關鍵技術,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得益彰的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正在加快形成。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隨后,我省加快編制行動方案,將目標變成現實。
“以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為目標,培育形成若干個行業產業龍頭企業,形成世界級鹽湖資源富集地、優勢產業聚集地、重要產品主產地、技術工藝創新地、人才培養輸出地、循環經濟示范地,推動鹽湖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明確,新的發展機遇已在眼前。
聚焦優勢
以創新撬動綠色發展新引擎
塔拉灘上光伏板浩瀚萬頃,如湛藍的湖水波光粼粼;現代工業園區內,鋰電池生產緊張有序……在青海境內,只要你稍加留意,隨處可見青海綠色能源發展的痕跡。
青海是個資源大省,坐擁得天獨厚的水風光資源,是全國新能源裝機占比最高的省份,與此同時,青海又是個經濟小省,全網最高用電負荷不足1000萬千瓦。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如何打造新的增長點,以“綠”為進促發展呢?
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是我們的選擇和目標。
在西寧的一個個現代化的工廠,“黃河水電多晶硅”產能提升至年產3300噸;中國首條量產規模IBC電池及組件生產線電池量產平均效率突破24%。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片片荒野戈壁,一排排光伏板鱗次櫛比,光影閃爍,一臺臺高大風機巍然矗立,迎風轉動,一片片荒灘戈壁告別了從前的風沙裹挾,變成了碧草連片的生機之地。
在三江源地區的一戶戶農牧民家里,昔日燒煤、燒牛糞的取暖模式已逐漸被使用清潔的電能取暖所替代,在完成能源替代的過程中,燃煤消耗持續減少,二氧化碳持續減排。
今天的青海,全省清潔能源裝機達到3637萬千瓦,年均增長超過20%,占比由2015年的80%提高到超90%。五年來,新增電力裝機全部為清潔能源,開創全國先例。
抽象的數據、鮮活的事例組成青海清潔能源轉型發展的精彩故事。故事背后,是發展理念的更迭、產業技術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完善,是人類最大限度擺脫對化石能源依賴的不斷嘗試。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助力全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扛起能源革命的旗,打好清潔能源的牌,未來關于青海“風光”的故事,將更加精彩。
聚焦資源
以質量筑牢特色產業發展基石
碩果累累的辣椒、色澤鮮亮的西紅柿、個頭均勻的胡蘿卜、翠綠可口的黃瓜……進入夏季,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國良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菜園子里色彩斑斕。通過用有機肥替代化肥,不僅耕地質量得到提升,種植的農產品品質也得到市場認可。與此同時,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河卡鎮白龍村,河卡鎮獸醫站的獸醫師趙剛手持移動終端,陸續采集牦牛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將制作成為專屬于這一只牦牛的“身份證”,實現隨時隨地查詢。
一個個小小的場景,折射出的是青海農牧業發展的勃勃生機。
立足自然優勢,我省“青字號”農產品綠色品牌建設重錘響鼓。“十三五”以來,我省特色農產品產量逐年增加,枸杞、水產品產量年均分別增長9.5%和11.5%,牛肉、羊肉產量年均分別增長10.8%和3.5%。如今,青海已是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生產基地、全國最大冷水魚生產基地。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只有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才是促進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的根本途徑。只有挖掘特色優勢,凸顯綠色、純凈、高原、富硒等特點,才能不斷激發農牧業潛能,打好特色農牧業發展牌。
聚焦健康有機,我省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實現全省化肥和化學農藥使用量分別較行動實施前減少40%和30%以上;聚焦產品質量,我省在全省30個牧業(半農半牧)縣實施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試點;聚焦綠色循環,2020年,我省在410個規模養殖場實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提升改造,全省規模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設施設備配套率達到95%,維持了高原生態平衡。依托特有的“美麗資源”,我省盤活沉睡的自然資產,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青海物華天寶,億畝草場綿延不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正在變成農牧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和跨越趕超的大引擎。“我們將立足優勢,不斷提升農牧企業效益和農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影響力和品牌力,推進現代種植業、養殖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國有大型農牧企業青海三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榮華說。
聚焦山水
以融合打造綠色發展樣板
白云悠然,草原遼闊,湖水瀲滟,高山巍峨。在高原最美的盛夏,自駕來到遼闊草原、茫茫戈壁,尋找心靈的治愈,在近年來成為不少人的選擇,從新網紅高原“馬爾代夫”——東臺吉乃爾湖到備受青睞多年的青海湖,青海,正在成為最火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大美青海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不僅有著最“大”的價值、最“美”的顏值,也有著歷史悠久、傳承不斷且今日依然燦爛獨特的文化。音樂嘉年華上歡呼不斷,樂隊演出、小吃美食、山水美景,讓游客享受文旅融合的視聽盛宴;平安驛河湟文化體驗景區上演一場場獨具青海特色的演出,皮影戲、河湟曲藝小調等紛紛上演,讓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感受到河湟文化的魅力;參加文化體驗活動的游客絡繹不絕,百米唐卡長卷前參觀人流摩肩接踵,青繡等文創產品銷售攀升……文旅融合在為游客帶來新體驗的同時,“大美青海生態高地旅游凈地”的品牌也在逐步壯大,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活力。
數據是最生動的注腳。“十三五”以來,我省文化和旅游累計完成投資870.76億元。累計接待游客1.9億人次,旅游收入2100億元,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實現年均兩位數增長。
大美青海之美,美在山川之壯美、江河之秀美、人情之和美。我們深信,隨著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行動方案的全面推進,青海這片“地球第三極”上的神奇土地,將以更加美麗迷人、開放包容的嶄新姿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惑于方向,不憚于行動,我們必將乘風破浪,在高質量發展的大江大河里踏浪高歌,邁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