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美玉山果,桀為金盤玉。驅除三彭蟲,已我心腹疾。”
這是大詩人蘇東坡描述的《香榧》。
香榧子,因期“木名文木,裴然章采,故謂之木榧”,以產于浙江諸暨紹興楓橋者為著名。香榧就是堅果中的“貴族”,也是杭州林農的經濟收入來源之一。
“近年來,香榧產業逐步發展壯大,香榧的價格有所回落。如何以果品質量取勝香榧市場?”日前,杭州市林科院專家們收到不少老百姓的求助,專家博士團隊們也卯足了勁,集思廣益為杭州的林農們想辦法。
“專家博士團”為杭州“林下經濟”把脈問診
“我們基地香榧價格相對穩定主要得益于修剪整形和科學栽培,提升了果品質量,殼薄,仁滿,肉脆,味還香。137畝地的香榧加上林下種植的黃精,年收入近100萬。”淳安縣楓樹嶺鎮廟凰村香榧家庭農場負責人廖龍建介紹。“今年我又種了500多棵,還學會自己加工炒制,加入了電商平臺,打算擴大經營規模,拉長產業鏈。”
近日,浙江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與杭州市林科院對“一畝山萬元錢”高質量示范基地發展情況進行檢查。并帶領省林科院等專家博士走訪了淳安縣楓樹嶺鎮廟凰村香榧家庭農場、下姜村林下經濟示范區以及千島湖林下食用菌基地,共同為淳安縣林下經濟把脈問診。
博士專家團在參觀香榧基地時,共同商討了如何開展香榧枝條修剪、病蟲害防治、采摘、后熟以及炒制等提高香榧品質相關技術,還對基地擴大規模選擇香榧的良種選育、管護技術以及發展理念、政策導向、產業模式等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結合林農實踐經驗給出來答案。
科學推進“一畝山萬元錢”高質量發展
淳安縣下姜村建立5650畝的林下經濟示范區,主要有林下養蜂、林下中草藥、林下養殖等示范項目。
“宣講千遍不如示范一遍,要真正發揮林下經濟示范區對周邊的示范引領和技術輻射作用。”省林業推廣總站副站長張駿深有感觸,“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就是要培育林下經濟‘新引擎’,開辟一條‘放下斧子鼓起錢袋子’的林下經濟道路。”
博士專家團與淳安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共同為打造標準化、可信賴、重品質的林產品品牌,培育一批具有特色、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林下經濟實體,逐步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林下產業集群等相關問題提供了參考性的技術路線和指導路徑。
“淳安縣產業優勢在山,潛力在山,前景也在山,圍繞林下種植、林下產品采集、森林景觀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森林資源,促進資源、技術、資本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坐山吃山’,才能可持續發展。”杭州市林科院副院長宣子燦提出建議。
林業科技要走下鄉、種上山
年初,市林科院與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林下食用菌團隊在千島湖林場,結合森林撫育開展菌包集成減少技術環節,安裝林間軌道運輸設備提高效率,建設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目前100余畝基地已初步成型——林下竹蓀菌包已經種下,黑皮雞樅菌、大球蓋菇等菌種將陸續伺機種植,同時積極開展食用菌廢料用于苗木基質的試驗研究,以期形成全循環利用的示范基地。
林業科技服務不僅幫助基層解決眼前的一時一事,也為淳安林業產業的長遠發展添磚加瓦。下一步,千島湖林場的林下食用菌基地不僅要成為示范區,更主要的是帶動林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今年以來,杭州市對2018年以來“一畝山萬元錢”行動實施情況專項梳理,組織對示范基地建設情況進行實地抽查。三年來杭州市共建成示范基地47.87萬畝,建立推廣典型示范基地33個,扎實推進“一畝山萬元錢”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