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信陽,青荷蓋綠水,蓮花滿塘香。行走在路旁、河邊,映入眼簾的滿是長勢喜人的新綠,管護人員灌溉、除草、修剪的身影不時閃現。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啟動以來,信陽市持續提升水系、通道綠化標準。全市完成各類廊道綠化折合面積24.18萬畝,水岸林木綠化率由80.9%提高到95.42%,道路林木綠化率由74.4%提高到91.71%。
有水必有綠
信陽位于淮河上游,境內淮河干流363.5公里,流域面積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淮河支流8條,長度100公里以上支流48條,市域98.2%屬淮河流域。2018年以來,信陽把淮河生態修復、淮河生態廊道建設作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重要工程,以淮河及其支流為重點,加強水系綠廊建設,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實施,淮河干流兩側各綠化500米,淮河一、二級支流兩側各綠化50米以上,責任到單位、到人,在原有水系綠化的基礎上,僅用一年時間,基本完成了淮河生態廊道建設。打造了綠色生態河道走廊,為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優先,兼顧景觀和經濟效益,在淮河生態廊道建設中,信陽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旅游、文化、觀光項目穩步推進,真正使造林綠化利民惠民。羅山縣高店鄉聘請專業團隊,在泗淮村按照處處有景、月月有花的標準設計了1500畝生態綠化帶,計劃打造成富有淮河文化特色,集旅游、觀光、采摘為一體的生態游園。群眾不僅可以獲得每畝600元的土地流轉費,還可以在家門口就業。
有路必有樹
信陽市境內有3條鐵路、4條高速、6條國道和1條高鐵,加之山區和丘陵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75.4%,鄉村集鎮等多沿通道而建,通道綠化向來是信陽的弱項,壓力較大。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期,經過重新規劃,信陽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兩側各綠化100米以上,國道、省道兩側各綠化50米以上,縣鄉道兩側各綠化30米以上,該補植的補植,該拓寬的拓寬,提升了綠化連貫性和檔次,通道綠化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從根本上扭轉了廊道綠化的被動局面。
謀綠,興綠,信陽將道路廊道綠化作為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讓群眾在參與“創森”中脫貧致富,讓鄉村在“創森”過程中換上了美麗新顏。商城縣根據境內道路兩側地勢低、多久水田的特點,因地制宜,探索林魚(蝦)共養模式:壟上栽樹,壟邊種花; 深水養魚,淺水養蝦;三年脫困,五年富家。既解決了久水田問題,又提升了生態廊道的連貫性和景觀效果。光山縣在G230生態廊道建設中,拆除違章建筑、廣告牌237處,在住戶門前高標準建設花壇825個,建綠化小品37處、面積120畝。
現如今,信陽大地綠廊綠帶隨淮河干支流輻射,隨道路縱橫交錯,水系通道相勾連,共同編織成了一張連貫通暢的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