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于1999年啟動了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
為了研究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固碳效益及動態特征,探討不同土層深度土壤碳儲量的時間動態特征及其耦合關系,揭示影響土壤碳儲量動態的驅動主要驅動因子,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鄧蕾在上官周平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對收集到的與我國退耕還林(草)工程直接相關的 135 篇已發表文獻數據(包括181個樣點844個樣本數據)進行 -analysis 分析,在生態學、環境科學和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國際著名刊物全球變化生物學(影響因子6.91)上在線發表了關于退耕還林與土壤碳匯方面的研究論文中國退耕還林工程的土地利用與土壤碳庫變化。其主要成果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長期來看,退耕還林(草)對土壤碳儲量顯著增加了土壤碳儲量;隨著退耕年限的增加,1米土層土壤碳儲量在退耕初期(小于5年)逐漸減少,然后才開始表現為碳匯(大于5年);
第二,上層土壤(0–20厘米)固碳速率高于下層土壤(20–100厘米),退耕后,喬木林的固碳速率雖低于灌木林和草地,但是能獲得較持久的固碳能力;森林類型(常綠和落葉/針葉和闊葉)對土壤固碳量影響顯著;
第三,退耕年限是影響土壤碳儲量變化的主要因子,而年均溫和年均降雨對土壤碳儲量影響不顯著,但退耕前(農田)土壤碳儲量越高,退耕后土壤固碳速率越低;
第四,推算出我國退耕還林(草)后0–20 厘米土壤有機碳儲量以0.33 Mg ha-1 yr-1的速率積累,而1 米土壤有機碳儲量以0.75 Mg ha-1 yr-1的速率積累;明確了退耕后1米 土層土壤固碳量與0–20 厘米土壤固碳量的轉化關系,0–20 厘米土壤固碳量大約占1 米 土層土壤固碳量的40%。
由此表明,大尺度的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將會顯著提高我國的土壤碳匯能力,該研究結果為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生態效應評估、我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的估算、全球碳循環建模等工作提供了參考。
上一篇:重視和發揮草原的碳匯功能
下一篇:大事件回顧:中國第一筆碳匯交易